前不久,小米创始人雷军一句“跟大学生穿同款,感觉瞬间变年轻了”,带火了“武汉大学”羽绒服。官方数据显示,这款标价598元-658元的羽绒服很快预售告罄。这样看似“泼天的富贵”,其实正是近年持续火热的高校文创生意的一个缩影。
高校文创“出圈”
以往,在录取季、开学季推出创意录取通知书、新生礼,是高校文创的固定“高光时刻”。但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在一年四季的不同重要时间节点推出精心设计的文创产品,高校的文创产品也开始走上越来越成熟的“出圈”之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诸多名校已在线上线下开设多家文创实体店,以供学生、游客以及网友购买。
清华大学成立了官方文创品牌“清华印象”,在各个网络平台开设店铺。武汉大学的“武大文创”不仅建立了校内文创实体店、线上小程序商城、自助售卖设施等销售渠道,还累计开发系列文创产品达到两百余个品种。
这些高校的文创产品,销量也非常亮眼。以浙大在淘宝开设的校园店铺为例,销量较高的中性笔、签字笔、笔记本等文创产品均显示已售1000多件。不仅如此,在社交媒体上,常会有网友晒出高校文创产品,他们的身份多是学生或者校友。还有一些家长在网上为孩子求购心仪高校的校园文创产品。
高校文创新意不断
在原创艰难、竞争激烈的小件文创产品开发领域,高校校园文创为何能异军突起?多位受访者指出,高校的文创产品不仅更新迭代很快、很有创意,而且相比校外的各种文创产品,校园文创中的本校自然人文特色更是独具一格的优势。
去年毕业季,中国人民大学就与山东曹县合作生产了定制汉服。2024年7月,北大126周年校庆时,一款名为“燕园风华”的马面裙问世,在校园内颇为吸睛。
2024年秋季开学前,有科普作家也曾在社交媒体上晒出来自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以馆藏动植物为灵感设计的文件夹、别针、卷尺、冰袖、扇子……姿彩各异,尽显学校特色,同样引来求购声一片。
在年轻人浓度超高的高校校园里,越来越多高校更是开始尝试将年轻人“爆棚”的创造力和文创产品设计相结合。
此外,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都在2024年面向全校学生推出了校园文创产品设计大赛。3D便利贴、校园建筑音响、校园版大富翁……还在学校公众号内进行评选展示的文创产品,就有不少学生冲到评论区要求学校“上链接”。
性价比见仁见智
高校文创产品越来越丰富,销售越来越火爆,也带来了“越来越贵”的新问题。
一位清华学生在社媒上公布了一份在校园文创店购买的商品清单,一个软皮记事本要38元、一支文创毛笔要48元、一个校训典藏双格笔筒要128元。
以被雷军带火的高校羽绒服为例,据其他媒体报道,北大的文创小程序上,羽绒服分为998元、1380元、1580元三档,清华官方店铺显示短款598元、长款1298元。性价比只能说是见仁见智。
网络上,对于高校文创产品的定价问题,也存在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一个钥匙扣印上名校校徽就算卖几十元的价格,仍有不少人愿意买单,高校文创的文化价值本就大过使用价值。但也有人认为,高校文创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应推出更多平价选择,让更多人有机会通过高校文创了解高校文化,而不是一味追求着更多利润。
高校文创不只是卖情怀
如今,高校文创产品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旅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洋洋指出,“高校文创产品作为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承载着高校的历史、传统、精神和价值观,成为高校对外展示自身形象、传递文化理念的窗口。”
宋洋洋表示,目前国内高校文创产品形态和传播途径日趋多样化,未来有可能出现更多的个性化与定制化产品服务,提供更加贴近用户需求的定制化文创产品。高校还可以与更多不同类型的机构、不同领域的品牌合作,拓展产品形态与文化内涵,增加跨界合作。“数字化发展和新媒体传播也值得关注,利用AR/VR/MR、AI、元宇宙等新技术提升产品的创意性和体验感,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兴传播渠道,加强高校文创产品的品牌推广与文化传播。”
归根到底,作为典型的“创意密集型产业”,高校文创的生命力仍是创意。对高校文创来说,只有利用现有资源、突出高校优势,不断开发新创意,方能在激烈竞争的文创市场上“突围”,不落入单纯“卖情怀”的窠臼中。
(据央视网)
本组图片为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