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霭君 陈澄波
2024年是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我们深切怀念为中华民族统一战线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黄埔军校师生李济深、宣侠父等革命前辈。
李济深(1885-1959年),字任潮,广西梧州人,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曾任黄埔军校副校长、训练部主任。宣侠父(1899-1938年),浙江诸暨人,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党员,党在白区工作的坚强战士和杰出的政治活动家,黄埔军校一期学生。
1935年,宣侠父根据党的指示,争取到原福建人民政府领导人和十九路军将领李济深、陈铭枢、蒋光冥、蔡廷锴等人成立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并通过“两广事变”周旋在广西南宁、梧州、北海等地,主要驻扎在梧州,并在1936年9月成立了中华民族革命同盟梧州市委员会,有力推动了两广地方势力逼蒋抗日,打开南方抗战局面,迎来了国共合作新局面。
李济深、宣侠父先后到梧州
1936年8月,李济深回到故乡梧州,后宣侠父也辞职来到梧州。李济深住在远离梧州市区的料神村老家,经常宾客满座,商谈抗日救国的事情。李济深十分支持宣侠父,为有利于宣侠父独立开展抗日民族救亡活动,李济深同意他在梧州成立中华民族革命同盟梧州市委,会员30多人。
1936年10月,王亚樵在梧州被杀,李济深非常悲愤,对桂系更为不满。
为此,白崇禧为安抚李济深,把调出仅三个月的梧州民团指挥官兼行政监督陈良佐(中将,李济深同学、学生)重新坐镇梧州,确保安全稳定。
当时住在李宅的还有胡兰畦(共产党员,黄埔军校第六期学生),她回忆:我陪同陈铭枢离苏回国,前往广西梧州李济深的故乡戎墟乡下……我在那里见了宣侠父。1936年12月14日的夜里,我同宣侠父正在书房里同李济深谈天,李济深的副官匆匆走进来报告说:“西安张学良把蒋介石扣留起来了,这是刚从梧州传来的消息。”宣侠父和李济深一起连夜分析这次事变发生后的形势。1936年底,李济深接受中共中央“逼蒋抗日”的主张,重新制定了中华民族革命同盟的纲领。西安事变期间,宣侠父正在梧州李济深家处,协助其工作,草拟了对西安事变的通电等文章。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共中央亟待有一位得力的同志承担西安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工作。1937年3月,宣侠父奉周恩来、叶剑英的电示奔赴西安,就这样告别了李济深、离开了广西统一战线战场。
在梧州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至1938年,李济深、宣侠父等先后驻扎在梧州,在他们的引导下,梧州出现了国民党统治区内少有的抗日救亡的热烈气氛,民族团结统一战线活动在广西甚为活跃。大批国民党军政要员也接受、支持中共的统一战线政策。
据共产党员靳为霖回忆:“这次游行示威(西安事变后12月24日举行示威游行)表面上是以梧州学生为主发动的,实际上是在党的直接领导下,组织了梧州各进步团体参加……显示了梧州人民的团结力量,体现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威力。”共产党员陈大荣在《回忆我在梧州的一些工作》中说:“‘七君子’邹韬奋、沙千里、钱俊瑞等到梧州,我们党组织曾邀请他们在北山公园的中山纪念堂作报告。这次报告得到国民党当局的默许,特别是取得梧州民团指挥官陈良佐的支持。这次公开报告,听众很踊跃,影响深远。”李济深、宣侠父等在梧州地区的活动,使共产党的团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深入人心,推动梧州地区的地下党组织发展,在军警、民团、工会学校、工商等成立“地下中共”。可见,当时广西梧州区(近十个县)与香港、广州等地的抗日救亡群众运动一样,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
1937年3月间,根据周恩来、叶剑英的指示,杨德华(黄埔军校学员)来到梧州,向李济深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十点主张以及中共中央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李济深、蔡廷锴亲笔回信毛泽东、周恩来,表示拥护中共抗日政纲。
李济深、宣侠父和黄埔军校师生在抗战期间,力促国共第二次合作,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摘自《团结报》 作者李霭君系民革中央联络部原部长,作者陈澄波系民革广西区委会原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