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了8天假,你一定重获“满格电量”,正待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和生活中,但也有人可能在此时出现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精神不振等问题。专家提醒,这可不是简单的“懒惰”“不情愿”,有可能是“节后综合征”的表现。近来,“节后综合征”及相关词条频频登上热搜,如何克服“节后综合征”,让工作、学习尽快恢复正常节奏呢?
调整节奏
调整生活节奏,全身心投入新的工作和学习中,调节生物钟是关键,要确保生物钟的运行能够精确地匹配工作和休息的节奏。“让机体回归有节律地活动,是改善节后身体状况的首要任务。”天津医科大学心理学研究所教授刘惠军说。
在睡眠方面,很多人放假期间,熬夜娱乐比较常见,再加上往返的旅途奔波,几天下来,生物钟被扰乱,睡眠就会变得紊乱,容易出现晚上睡不着、白天睡不醒的情况。
“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避免不规律的作息,包括熬夜、睡懒觉等,尽量让自己在同一时间段入睡和起床,建议在晚上11点前入睡;如果躺在床上半小时无法入睡,可以离开卧室做一些简单、相对枯燥的事情,当自己有困意时再回到卧室,睡前要避免在床上看手机等电子产品,可以尝试做一些冥想放松训练、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或音频作品,让大脑放松下来。为了提高睡眠质量,也可以在白天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北京安贞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王雪梅表示。
转换状态
假期刚刚结束,很多人还沉浸在放松的状态中,当再次面对工作、学习压力时,就容易感到焦虑、郁闷、烦躁等,甚至对工作、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身心都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如何尽快由兴奋热闹的假期状态转换到规律平稳的工作状态?调节情绪是关键。产生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怎么办?
“节后两三天出现这些情况都是正常的,是一种稳态被打破的表现,并非病态,需要给自己时间,让身心慢慢调整。大部分人经过几天的自我调节,都能够恢复到正常生活状态。如果这些焦虑、抑郁等症状持续存在,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王雪梅说。
刘惠军建议,可以尝试与家人、朋友和同事多交流,分享假期趣闻,从别人的故事和自身的体验中找启发,既能使情绪从节后的低谷中迅速回升到常态,也能让工作和日常生活的气氛更加轻松活泼。“心理暗示也是调整心态的好办法,多接收积极、乐观的信息,这样有助于提升自信和减轻焦虑感。”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