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羽兵
岁月如流水,又是一年春来早。在我的老家,元宵节是一个充满乡土味、亲情邻里情的节日。
外出的村民在元宵节要想方设法赶回老家,与家人一起吃汤圆。到了农历正月十五,吃了汤圆就要开始一年一度的春耕了。
以前,在元宵做汤圆需要推厚重的石磨。随着磨盘边沿的顺时针转动,母亲不时用勺子舀着带水的糯米,见缝插针准确放入磨眼里。米浆从缝隙里缓缓流淌出来,散发出一缕缕来自大地馈赠的清香。
说起汤圆和石磨,不得不说起我的父母的爱情。参加工作之前,当时村中已经有了电磨,但是母亲依旧要用村尾那间磨坊里的大理石石磨手工磨米做汤圆。老旧的石磨犹如一盘磁带,记录着父母一起走过的日子。年轻时,母亲经媒人介绍,与父亲结为夫妻,恩恩爱爱过日子。婚后那个元宵节,父亲教会母亲用磨米浆搓汤圆。婚后不久,父亲响应号召外出参加公路建设,夫妻俩聚少离多。从此,母亲一人推磨,磨过寒冬酷暑,她咬着牙拉扯我们兄弟姐妹几人长大。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又到元宵节,磨米浆搓汤圆的时候,母亲将黑芝麻、白芝麻、花生米、白糖拌和在一起,这些材料散发出甜蜜的气息,妻子、妹妹和我三人将调制好的馅料往压成饼的粉团块里装填,一边转动手中的球状米团一边捏拢小口,一只圆而可人的汤圆就做成了。汤圆包到一定数量,母亲娴熟地蘸上均匀的水,就可以放过大笸箩里在糯米粉中反复地滚来滚去,且越滚越圆。
包汤圆是个体力活,母亲穿着一件不是很厚的外套,额头和鼻尖冒出细细的汗珠,大笸箩两边的扶手处已被磨得锃亮。如今,母亲和妻子一起揉米团包汤圆,婆媳俩配合很默契。煤气炉舔着烤蓝的火苗,锅里热气腾腾,一缕缕糯米做的汤圆特有的甜香在飘荡,这一切显得那么恬静安然。
从此,每到元宵吃团圆饭,合家吃汤圆是从不改变的。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吃着温暖的家宴。汤锅沸腾,红糖摆好,汤圆盛满,一切都是那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