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一套房,公摊面积多大、得房率多高,是购房者普遍关注的话题。最近,国内部分地区针对计算公摊出台新规,逐步推进“取消公摊”,引发广泛关注。
长久以来,国内多地普遍执行买房计算公摊面积,为何近期多地纷纷提出“取消公摊”?购房者该如何计算购房面积和“到手面积”?
购房者对公摊面积存在疑虑
多数人购房时会算算公摊账。根据2001年施行的《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商品房建筑面积由套内建筑面积和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组成,套内建筑面积部分为独立产权,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部分为共有产权,买受人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其享有权利,承担责任。这里的“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也就是老百姓通常所说的“公摊”。
从购房计价方式看,商品房销售可以按套(单元)计价,也可以按套内建筑面积或者建筑面积计价。按套内建筑面积计价,即不计算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
哪些部分算公摊?哪些部分算套内?一套房子的套内建筑面积包括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和阳台建筑面积。公用建筑面积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电梯井、楼梯间、垃圾道、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和过道、地下室、值班警卫室以及其他功能上为整栋建筑服务的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建筑面积;二是套(单元)与公用建筑空间之间的分隔墙以及外墙(包括山墙)墙体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
“房屋存在‘公摊’是客观现象,毕竟楼房不能没有楼梯、没有过道。”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京津冀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赵秀池表示,在中国实行房改后,购房者所持的房本上标明的是包含公摊在内的建筑面积。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的确存在部分楼房公摊范围不够明晰的问题。某套房的公摊具体包含哪些部分?面积到底有多大?是否计算多了?购房者有没有吃亏?这都是购房者存在疑虑的地方。
不是零公摊,而是调整计价方式
对一些购房者关注的公摊问题,近期部分地区“官宣”了相关新政,提出“逐步推进‘取消公摊’”,商品房销售实行套内建筑面积计价。这是否意味着今后购房不再把“公摊面积”纳入计算?
“实际上这只是计量标准发生了变化。”赵秀池表示,公摊面积客观存在、不可能取消,部分地区提出按套内面积计价,只改变了房屋价格的计算方式。对于购房者来说,购买某一套房子的总价并不会改变。
既然房屋总价不变,为什么要对计价方式进行调整?业内人士表示,这主要是为了让消费者在购房时信息更加透明。
在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看来,政策本身是为了通过调整购房计价方式,消除购房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不是简单地“取消公摊”。“按照套内建筑面积计价,能让购房者在买房时弄清所买房屋的建筑面积、套内面积、公摊面积以及公摊了哪些部分。同时,也能有效杜绝开发商将本不应计入公摊部分的面积算入公摊,这能够有效保障购房者的消费权益。”李宇嘉说。
让公摊成为“好房子”挑选标准
长远来看,是否有必要考虑彻底取消公摊?
“客观看来,‘取消公摊’是不成立的,也没有实质意义,反而可能造成误解。调整涉及公摊面积的计价方式,初衷还是让购房者买房更加安心。况且,即便要改变包含公摊面积在内的物业费、暖气费等计量标准,也需要漫长的立法过程。”赵秀池说。
实际上,公摊面积大小,也影响着居民的居住体验。
站在购房者的角度,公摊部分越小,似乎室内居住面积越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公摊面积越小越好。在李宇嘉看来,合理的公摊对居民而言是有必要的。“比如,楼梯、电梯、大堂等部分保留一定面积,既能提高业主的居住舒适性,也相对安全。再如服务‘一老一小’的公共食堂、活动空间等,也是提高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公摊。如果没有这些空间,尽管室内居住面积看似增加了,但事实上业主的整体舒适度也下降了。”李宇嘉说。
业内人士表示,在推进购房计价方式更加透明的同时,消费者也可以将公摊面积作为挑选“好房子”的评价标准。伴随“好房子”数量增长,未来有望进一步引导改善性住房需求释放,促进楼市修复。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廖睿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