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强
陈良佐先生是广西民革的创始人之一,是新桂系的重要将领。他在抗日战争中拥护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国共合作。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我们可以从陈良佐先生在抗战时期的基层治理工作中,管窥抗战时期广西地方管理、动员民众的状况,及其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
重视动员和发动民众
在抗战时期的基层建设中,陈良佐重视动员和发动民众,训练民团组织,发动群众参军投身抗战。
民团是桂系在广西建立的军政一体的管理机构。民团的建设为广西抗战的民众动员和兵员补充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根据《广西民团条例》规定,凡年龄在十八岁以上、四十五岁以下的全县壮丁,均有被征为团兵的义务。1933年,南宁区民团指挥部在武鸣东门外先农坛成立,陈良佐以县长身份兼任武鸣县民团司令。他在武鸣开办武鸣区民团干训大队、武鸣县地方干部训练班,大量吸收初高中毕业生进行军事、政治训练,每期训练6个月。学员结业后,分派为各乡镇长或村、街、甲长兼民团大队、中队长或乡(镇)副大队长。陈良佐督令各乡镇长和村、街、甲长组织团兵,利用农闲时间,集中在各村(街)公所操场或乡公所大操场,进行制式教练或战斗教练,每期两三个月。团兵们经过数年严格训练,他们的“操法”“战术”大致达到正规部队中“新兵训练”的标准。抗战爆发时,广西有不少民团士兵应征入伍当兵,很快编为桂军正规部队,奔赴上海、南京、徐州、台儿庄等地抗日前线。
陈良佐注重民族和睦团结,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武鸣县是壮族人的聚居地,在当时全县21万人中,壮族人占绝大多数,也有一些客家人等汉族人。他们之间相处一向都不够和睦团结,有时因一些小事,就酿成诉讼甚至械斗。陈良佐了解到这种情况,就下到各地视察。到壮、汉杂处的地方“训话”,反复说明大家都是中国人,在此抗日时期,应该像兄弟那样互爱互敬、和睦相处、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经过他的谆谆劝诫,并在行政措施上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从此武鸣很少发生民族纠纷。
支持和保护抗日救亡运动
1935年7月,陈良佐任梧州区行政监督兼民团指挥官。他在梧州大张旗鼓地开展抗日宣传,营造抗日救国的社会氛围。1936年6月,陈良佐在梧州组织支持“六一运动”的动员大会和示威游行,民团武装高唱军歌走在游行队伍的后面。1937年,梧州工人抗日救国会组织有敢死队、锄奸队、运输队、救护队、侦查队等,于8月12日举行成立大会,全市工人抗日宣誓并示威游行。到会工人七千余人,陈良佐发表讲话。“七七”事变爆发之后,梧州学运及救亡运动进一步发展。1937年下半年至1938年上半年,是梧州抗日救亡运动的极盛时期。当时梧州的学生抗日救亡运动非常活跃,可说是全省之冠。这些抗日救亡活动与当时全国实行国共合作、抗日救亡运动比较活跃的大环境有关,也得到作为梧州区民团总指挥的陈良佐的支持和保护。
在陈良佐的努力下,梧州的民团工作做得相当出色,群众充满了斗志,梧州城里到处都是时刻准备着、随时可以奔赴前线杀敌的民团战士。1938年5月,陈良佐调任桂林区民团指挥官兼行政监督。陈良佐对桂林的民团大力进行整训,使桂林民团很快就恢复生气。
1938年,陈良佐撰写《抗战与基层建设》一书,在广西民团机构主办的《基层建设丛刊》第五辑出版。这本书是陈良佐面对普通的贫困民众和基层干部进行抗战思想教育的一个普及教育读本。他在书中分析了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论述了抗战与基层建设的关系,表明了他的抗战决心,也体现了当时广西当局的地方管理思路。陈良佐从民族复兴和国家独立的高度去看待全民族抗战的重大历史意义,来鼓舞和动员群众参加抗战。
(本文摘自《团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