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甘沁雨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3月1日,陶春园藤瓷·中和窑技艺复烧第二期点火仪式在藤县濛江镇举行,熊熊燃起的窑火,让中和窑文化在时代舞台上持续绽放光彩。
当天,记者踏入陶春园,仿佛瞬间穿越千年,浓郁的中和窑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此处正上演着一出文化传承创新大戏。
步入庭院,映入眼帘的是数百个造型各异的瓷器花盆,花盆里栽种的是多肉植物,中和窑的窑韵与植物的蓬勃生机构成一幅“只此青绿最动人”的画面。这一独特景观是中和窑文化创新应用的生动体现,传统的中和窑瓷器与现代流行的多肉种植相结合,既赋予了瓷器新的功能,又为多肉植物找到了极具文化底蕴的“家”。这种跨界融合,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拍照留念。
烧制是瓷器制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有着70多年历史的陶春园龙窑是濛江镇现今唯一能使用的龙窑,从窑口到窑尾长约40米、高约2.5米,宛如一条游龙横卧山坡。全窑结构简单、装烧量大,热效率高、生产周期短、成本较低,可烧制2万多件较大的瓷器。目前,窑址修复后已达到中和窑昔日的水平。点火是当天活动的重头戏,广西藤瓷中和瓷器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桥源向记者透露,本次点火烧制的瓷器复刻了古代中和窑同样的器型,用的也是当地的原料瓷土,希望通过古法工艺将中和窑的千年文化展现出来。
在藤瓷中和·窑文化展馆里,中和窑的千年瓷韵之美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中和窑瓷器,从精致小巧的茶盏到造型优美的花瓶,件件瓷器都散发着独特魅力。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瓷器系按照中和窑传统工艺烧制而成,从选土、制坯、装饰到烧制,每一道工序都严格遵循古法,力求原汁原味保留中和窑瓷器的韵味。
传承并非一味守旧,创新才是让中和窑文化持续焕发生机的源泉。在文化展馆里,一款铜鼓造型的瓷器令人眼前一亮,这竟是依据濛江出土的冷水冲型铜鼓用陶瓷复刻制造的茶叶罐。“我们正在开发一些文创产品,把陶瓷跟藤县文化结合起来,例如这个瓷器既是文创产品也是实用器型。我们还将陶瓷与藤县狮舞结合起来,做了很多狮子造型的陶瓷摆件,使之成为传播藤县文化的独特载体。”罗桥源说。
教育传承也是中和窑文化发展的重要一环。活动中,拜师仪式“仪式感”满满,年轻学徒们向老师傅行拜师礼,敬茶献帖,寓意接力推动中和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此外,现场的游客们不仅能观看中和窑的传统点火仪式,还能参与烧窑添柴、陶瓷制作等体验活动,近距离感受中和窑文化的魅力。游客梁思瑜正和女儿在陶艺体验区体验手捏陶艺,她说道:“这是我们第一次捏陶艺,我们打算做一个狮头。藤县的狮舞文化源远流长,希望孩子通过制作陶艺加深对藤县传统文化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