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文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征,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对发展生产力的新的重大需求。加快发展六堡茶产业新质生产力,是破解六堡茶产业瓶颈的关键,为做强六堡茶产业注入新动力、新要素和新动能。
加大六堡茶科技创新,做好新品种选育工作。我市应加强良种选育繁育,做好“原种六堡”文章。有关部门要做好全市古茶树资源普查摸底,建立原种茶树种质资源档案,做好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加快推进六堡茶种质资源圃项目建设,大力推进茶树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建设,加大六堡茶原种的提纯复壮力度,建好苗圃,优中选优,保障茶苗供应。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基因编辑技术和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研究,推动茶树从传统育种向精准定向育种方向发展,并在适合机械化、绿色化、专用化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突破。提升茶叶病虫害防控技术。茶叶病虫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大力推广生态控制、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障茶叶质量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茶叶生产可持续发展。提升茶叶生产和加工智能化水平,系统开展茶叶生产、加工全程数字化、智能化关键技术装备研究,构建茶园、茶叶、加工品质和机械装备的协同智能制造体系,力争在名优茶智能化采摘、茶园耕作、智慧茶园、智慧工厂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
推动六堡茶业态创新,营造“三茶”融合发展氛围。创出一条从茶叶走向产业、从茶园变成花园、从茶乡变成茶都的新路。以“茶+n”的理念,在商业街区、文化体育休闲场所、旅游景区、居民生活区等设立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推广消费区,推出“茶+文化”“茶+旅游”“茶+健康”“茶+艺术”“茶+文学”“茶+科技”等消费业态,展示茶产业发展、茶文化传承、茶旅融合、茶科技创新成果。丰富产品线,延伸产业链,进一步提升茶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推动整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多元化经营。推动茶产品创新,着力引进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实施精深加工,加大茶饮、茶点、茶食、茶保健品、茶文旅商品、茶日用品等精深加工及茶叶衍生品开发力度。通过多样化的产品开发和应用场景,不仅可以增强茶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还能更好地引导和满足消费者对茶产品的个性化需求,推动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构建与茶业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优化财政资金投入结构,强化政企联动,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茶企和培育壮大本地龙头企业,借助茶企独有的知名度和加工产能、市场资源,把六堡茶做优、做实、做精、做强。整合资金、土地等要素,加大对茶产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激发产业主体的内生动力。强化政策支持,开展茶产业相关保险试点,研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采取财政补贴、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加大对茶农、合作社和茶叶企业的支持,重点扶持茶园良种化改造,龙头企业改善基础设施、改进生产条件、提高加工能力,营销网络、包装中心、安检平台建设。加大金融助茶力度,市(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基地建设、品牌推介、市场拓展等,深入实施品质提升、品牌培育、科技创新、龙头带动、市场拓展、茶旅融合等工程建设;市县政府设立茶产业投资(发展)基金,通过市场化方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放大作用,投资茶产业项目;引入担保、贴息、保险、证券、信贷基金等多种金融工具,支持龙头企业融资、发展。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促进茶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激励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同时,要破解小茶农与发展现代茶产业瓶颈,创新“新型现代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组织模式,帮助茶农实现增收致富。
加快专业化人才队伍培养,加强与科研院所协作。我市要加强与科研院所联合合作,应加大茶叶专业技能人才引进和培训,培养“有技术、懂政策、会经营”的乡土茶专家,完善县、镇、村茶叶科技服务体系。以龙头茶企为依托,组建专业化茶产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和茶叶区域性实验站,结合科技特派员、产业专家顾问团、专家工作站科技人才,组建茶叶技术团队,引进茶叶专业人才,构建“院地合作攻关、市县协同推广、企业成果转化”的茶产业全产业链科研创新体系。重视支持茶艺师、评茶师、茶叶加工等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创设大学毕业生投身扶贫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茶叶专业人员投身六堡茶产业发展,出台龙头企业引进中高端人才的奖补政策,支持企业引入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