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5-0005





2025年03月09日

出土于藤县濛江镇的冷水冲型铜鼓是构思巧妙的艺术珍品

器型雅致纹饰生动

(周 雄)

藤县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冷水冲型铜鼓,属于国家二级文物。据藤县文物部门记载,该冷水冲型铜鼓是1974年6月,藤县濛江镇新城冷水冲村一对夫妻上山劳作时发现的。相关考古专家认为,冷水冲型铜鼓流行于东汉初期至北宋年间,是我国八个类型铜鼓的标准器之一。

出土铜鼓再现民族融合历史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藤县出土的铜鼓相对增多。有资料可查的,在古龙、平福、太平等十个乡镇出土铜鼓共20面,10面藏于藤县博物馆。

铜鼓自古受到壮族人民的崇拜,是他们举行各种重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礼仪重器。根据历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藤县汉族人口在99%以上。为什么在汉族聚居的藤县会出土这么多壮族人民喜爱的铜鼓呢?

相关专家指出,广西在中国古代属蛮夷,“蛮”和“夷”是古代对南方和东部地区各民族的泛称。秦始皇统一南方时,南方百越的支系只剩下东越、闽越、南越、西瓯、骆越,而活动于岭南地区的主要是西瓯和骆越。魏晋至隋唐时代,“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隋书·南蛮传》)。随着中原文化不断向南传播和中原人不断南迁,至元、明两代,藤县居住群众主要是汉、壮、瑶族。所以,藤县出土东汉时期壮族人民喜爱的铜鼓就不足为奇了。

冷水冲型铜鼓器型特点

冷水冲型铜鼓以藤县濛江镇横村冷水冲出土的铜鼓为代表,是构思巧妙的艺术珍品。圆是该类铜鼓造型的主要特征,铜鼓的通高与最大径之比,接近“黄金分割”比例,给人饱满、优美、圆润的美感。

藤县濛江镇横村冷水冲出土的铜鼓,是岭南骆越人及其后裔僚人创造。鼓面中心太阳纹12芒,芒间夹翎眼纹;面沿铸有以谷穗纹装饰的立体大蛙四只,蛙间还再饰乘骑、牛橇以及水禽、龟等动物塑像,为铜鼓立体装饰中最为丰富多彩者;高度图案化的变形羽人纹、变形船纹是鼓面和鼓胸的主晕纹饰。鼓腰有变形羽人舞蹈纹和细方格纹,鼓足多有圆心垂叶纹。瑰丽而繁缛的纹饰,反映了铸鼓人对铜鼓形式美和装饰美的刻意追求。

铜鼓的花纹,选用太阳、青蛙、羽人舞蹈等为主体图案,反映出壮族人民盼望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子孙繁衍等对美好生活的朴素追求,反映了我国古代南方民族的社会历史、宗教信仰和文化观念、艺术手法。 (周 雄)

--> 2025-03-09 (周 雄) 出土于藤县濛江镇的冷水冲型铜鼓是构思巧妙的艺术珍品 1 1 梧州日报 content_94812.html 1 器型雅致纹饰生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