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河北省三河市燕郊经济开发区潮白大街1号,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工力所”)科技园区,由智能建造、建筑结构和工程抗震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正在紧张地进行一场“破坏性”实验。振动台上,一座3D打印民居模型正经历“生死”考验,来自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工力所的师生密切关注它的表现。
为啥要做这场实验?实验是如何进行的?房屋模型表现如何?
“测试目标就是把它震坏”
走进工力所科技园区,几排露出裂痕的废弃建筑物模型引人注意。“这些都是我们震坏的。”工力所博士生赵登科说。
这座3D打印混凝土民居模型,是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孙晓燕团队送来测试的。模型原型也是3D打印的,位于河北省故城县房庄镇,由孙晓燕团队建造,建成后成了当地一个“景点”,吸引不少行业专家和当地老百姓前去“打卡”。
打印的房子,结实吗?这是孙晓燕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
结不结实,最关键得看抗震性能。她曾联合专注数字建筑与打印设计业务的灵砼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用三维数字模型精确计算过,理论上,这座建筑的抗震性能很优异。
为进一步验证理论分析和模拟测算结果,孙晓燕与多领域多学科专家研讨决定,开展振动台模型实验。房子搬不来,根据工力所振动台尺寸限制,孙晓燕委托工厂做了5米长、1米多宽的最大尺寸缩尺比例全屋模型。
此次实验总共设定6个工况,每种工况下要进行7次测试。“测试目标就是把它震坏,看看究竟能闯到第几关,承受多强的地震。”孙晓燕笑着说。
做这场实验,门槛不低。孙晓燕说:“一场高水平科学实验,也是对科研水平和工业制造能力的检验。”
“3D打印盖房子前景广阔”
随着实验深入,地震强度越来越高,蜂鸣声也越来越大,房屋开始出现裂痕。
赵登科表示:“实验选择了与民居所在地地震特性接近的唐山波、山东平原波,以及对民居破坏特征明显的汶川卧龙波,按照六度、七度、八度和九度地震强度分别加载。”
地震中,大多数人员伤亡是由建筑物倒塌引起的。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副教授何化南表示,为了保障建筑安全,我国制定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
抗震设防目标是一个与地域相关的概念,而非震级。具体来说,小震指多遇地震,即在50年设计基准期内,超越该烈度的概率为63%,震后不需修理;中震是指基本烈度的地震,在50年设计基准期内超越概率为10%,允许有一定的损坏,但经修理后仍能使用;大震是指罕见地震,在设计基准期内,超越概率为2%至3%,其设防目标为防倒塌,保护生命安全。
经过一天的实验,房屋模型在六度地震工况下未发生主体结构损坏;在七度、八度地震工况下虽产生裂缝但并未延伸至结构框架,整体结构完整;在九度地震工况下裂缝贯通但结构主体完整,并未发生倒塌和严重破坏。
也就是说,3D打印民居模型经受住了考验。在孙晓燕眼中,3D打印的混凝土建筑堪称“变形金刚”。一方面,通过数字设计、增材制造、预制装配,3D打印建筑可以快速精准建造,还可以适应多样化的建筑外形需求;另一方面,墙体内含空腔,嵌合钢筋框架形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好,安全耐久。
孙晓燕表示,作为新型建造工艺,3D打印混凝土民居的可靠性需要经过进一步专业认证和实践检验,缩尺模型的良好抗震性能为后续深入科研和相关技术推广带来信心。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康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