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末,在梧州一些乡村是一个“节”,比如我老家龙圩区大坡镇,村里人称之“正穷”。过节的活动是采艾草做艾糍。现在到“正穷”时,仍有人去田野采艾草,我也会去,但已经没有儿时的感觉了。
我的儿时还是用耕牛耕田。“正穷”到了,我就会抽空到田野上采艾草。艾草的叶子细长如小扇子,茎和花蕊略带灰白,与其它草有着明显区别。
我常常提着一只竹篮子下田。其时的田野,已经过耕牛耕犁,翻起了一块块大泥块,像一个个小山包。这时的艾草,多而肥壮,足够村里人采撷。
由于泥土已经经过犁翻,多比较松动,拔起一棵艾草,不用费多大的劲,尤其是生长在泥块边缘的,轻轻一拉,就连根带土拔起来了。
我有时和同伴一起去采艾草,有时也一个人。即使一个人,也不寂寞,因为有牛相伴。这时,村里人把牛放到田野上。牛们就在身边,牛吃草“沙沙”响的声音,小牛呼唤母牛“哞”的声音……十分亲切。
采了一篮子艾草,我就提到田野旁边的小溪,用溪水把艾草洗干净。
如今机耕时代,冬天不再用耕牛犁田,采艾叶的感觉,也就和儿时不一样了。 (梁远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