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一刀切”,也不能“一阵风”,而是要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充分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量体裁衣式地引导群众逐步转变观念,形成新风俗。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因为,移风易俗不仅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更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举措。
从2021年至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五年对移风易俗工作作出部署,而且,提法也在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内容越来越切合时代发展的需求。特别是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关注农村移风易俗,提出要“降低农村人情负担”“持续推进高额彩礼、大操大办、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等内容。到了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则强调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提出要“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持续整治人情攀比、大操大办、厚葬薄养、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等内容。由此可见,全面深化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袤基层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意义重大、十分必要。
这几年,尤其是2024年,我市积极推进移风易俗,不仅将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一环,还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制度建设、实践活动、文化浸润等方式,树立文明新风,破除陈规陋习,促使移风易俗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探索出不少好的做法:蒙山县、长洲区列入全区移风易俗试点县(区),苍梧县沙头镇塘湾村等7个村镇入选全区移风易俗文明实践点;藤县在遏制天价彩礼方面,积极探索“红娘协会”模式,通过红娘宣传引导、牵线搭桥,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有效降低了彩礼金额;长洲区组织志愿者编写移风易俗的“白话顺口溜”,朗朗上口,在村里口口相传的同时,还提升了婚丧服务质量。可以说,移风易俗,移的是不正之风,易的是不良之俗,加快移风易俗,人人都是受益者。
然而,移风易俗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努力和坚持。毕竟,陈规陋习的形成,往往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土壤,它们或许源自古老的习俗传承,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固化;又或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环境的产物,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水平与价值观念。我们不能“一刀切”,也不能“一阵风”,而是要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充分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量体裁衣式地引导群众逐步转变观念,形成新风俗。
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群众无疑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也是最终受益者。我们要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移风易俗,切实减轻群众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同时,我们也要坚持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为依托,广泛开展乡风评议活动。
推进移风易俗,离不开文化赋能。我们要全力推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鼓励本地企业和乡贤,助力农家书屋丰富书籍种类、完善硬件设施,并且积极推动“戏曲进乡村”“村晚”“村超”“村BA”等品牌活动下沉基层,大力扶持乡土文化能人,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艺作品和文化IP。
当然,推进移风易俗,我们的各级干部必须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自觉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带头向陈规陋习宣战,带头抵制高价彩礼、带头推行婚事新办、带头走村入户宣传,以实际行动支持移风易俗工作。只有党员干部打样,群众才会积极跟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等新风尚才能成为主流,移风易俗、文明乡风就会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