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甘沁雨 通讯员 卢钦全 黎海平
新学期伊始,梧州市各中小学校园里活力满满。随着《梧州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2025—2027年)》的出台,一系列旨在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举措正逐步落地,为学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近日,记者走访市内多所中小学校,深入了解这些举措的实施情况,以及其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特色课程丰富多样
日前,记者走进逸夫小学,悦耳的歌声从音乐教室传出。在这里,学生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发声技巧、合唱艺术,感受音乐魅力。这个音乐课堂有一个优美的名字——“逸之声”合唱团。
逸夫小学执行校长陈欢介绍:“逸夫小学开设了美育、心理、体育、劳动等课后服务,助力学生多方面成长。根据学校学科特色,我们重点打造了‘逸之声’合唱团,根据学生的年龄、音乐基础、合唱经验等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合唱能力。”
该校一年级学生黎梓钰笑着分享说:“加入合唱团让我学到了很多唱歌的技巧,现在我不仅能自信地唱歌,还交到了好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旁的曾瑜宸也兴奋地补充道:“加入合唱团后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每次演出我都特别开心。”
在工厂路小学,臻粹非遗文创社团和臻潮动漫社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非遗文创社团里,学生们跟着老师学习剪纸、编织等传统技艺,将古老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意相结合,创作出一件件精美的作品。臻潮动漫社则为动漫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和创作的平台,从临摹动漫人物到制作自己喜爱的动漫作品,学生们发挥着无限的想象力,将脑海中的奇思妙想化为现实。该校四年级学生余秋静仅用两个小时就制作了一幅精美的壮族女孩动漫人物图,她热情地介绍:“壮族的服饰非常有特色,我选用了粘宝石贴纸代替颜色涂画,使整幅画更立体生动。”
臻潮动漫社美术老师伍铭桦告诉记者,该社团以“国潮”为特色,旨在引导学生用动漫活化传统文化。“学生们将古诗词、神话故事、汉服纹饰等元素融入创作,在设计动漫作品的过程中他们会主动研究青铜器、古代礼仪等,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伍铭桦说。
市第十四中学的足球社团同样热闹非凡。绿茵场上,学生们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体能训练、战术演练。该校一直重视足球特色课程的建设,通过课后服务时间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培养了他们的拼搏精神和团队荣誉感。近年来,该校足球队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足球运动在校园里蔚然成风。该校九年级学生易子烯从七年级开始便加入足球社,从一名零基础学员一路踢进校队主力。他说:“我一开始抱着锻炼身体的目的加入足球社,慢慢地对足球这项运动产生了浓厚兴趣。足球不仅强健了我的体魄,更磨炼了我的意志,让我面对困难时不言弃。”
课程内涵不断延伸
正如《梧州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2025—2027年)》所提出的,要持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巩固提升“双减”成果,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在走访中记者留意到,各所学校的特色课后服务精准对标政策要求,不断延伸课程内涵。部分学校在课后服务课程评价中,不再单纯以成绩作为衡量标准,而是综合考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创新表现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全面评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振兴小学编程社团的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学习编程知识,设计小游戏、小程序,锻炼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该校编程老师欧晓璇表示:“编程课程不仅教会学生代码,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将编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创造出有价值的作品。”欧晓璇还表示,经过系统的编程教学,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学生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
工厂路小学臻粹非遗文创社团的美术老师李欣昕也深有感触,“起初我们社团叫萌师手工社团,学习的内容仅是狮舞的简单手工制作。但随着对非遗探索的深入,我们越发觉得传统技艺蕴含着无尽宝藏,于是社团更名为臻粹非遗文创社团,学习内容也从单一的狮舞拓展到围绕梧州非遗元素再到全国各式各样的非遗技艺。”李欣昕说,在非遗传承课程里,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技艺,还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探究,增强了文化自信。
特色课后服务课程的开设,正是我市教育部门落实“双减”政策,推动教育全面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具体体现。近年来,我市按照课后服务课程“能开尽开、应开必开”原则,全面推行学校每周5天课后服务。各学校则从校情和生情出发,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各类特色社团课程,让学生充分发掘、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市教育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应开展课后服务学校110所,已全部开展了课后服务课程,学生选课率高达98%。
如今,课后服务正朝着多元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体育、艺术、科技、劳动等课程的深入探索,我市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