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5-0005





2025年03月21日

感受非遗魅力 弘扬传统文化

梧州市龙圩中心小学开展“非遗+名人+诗教”特色研学活动

记者 覃竞仪 通讯员 黎滢

授旗仪式 记者 覃竞仪 摄

在研学老师带领下,学生们学习活字印刷的技巧。记者 龙天传 摄

在活动中,学生们互相配合。记者 龙天传 摄

学生们体验活字印刷。记者 覃竞仪 摄

学生们认真聆听射箭的方法。 记者 秦炯培摄

学生们学习制作叶脉书签,锻炼动手能力。 记者 覃竞仪 摄

学生们分拣叶片,为制作叶脉书签做准备。 记者 龙天传 摄

学生们参观范仲淹家风家训馆,学习勤俭故事。 记者 覃竞仪 摄

在研学老师指导下,学生们进行射箭体验。 记者 覃竞仪 摄

学生们身着汉服学习国学文化。 记者 秦炯培 摄

本报讯(记者 覃竞仪 通讯员 黎滢) 3月18日和19日,梧州市融媒体中心梧州日报社小记者联盟组织市龙圩中心小学数百名学生分两批到梧州市龙圩区新地镇诗画富回研学基地,开展以“感受非遗魅力 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活动。通过开展家风课堂、射箭体验、制作叶脉书签、学习活字印刷术、诵读《岳阳楼记》等传统文化活动和非遗课程,培养学生们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们学会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

研习传统家风,品味诗情画意

18日上午9时,沿着美丽的紫荆花和格桑花道,穿过幽静的竹林小径,学生们到达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新地镇富回村,一幢幢古朴的中式建筑上写有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诗词名句。

“我看了村里的门牌,发现好多村民都姓范,为什么呢?”市龙圩中心小学203班学生刘俞初经过观察仔细发现了这一现象。原来,富回村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据记载,约250年前,范仲淹二十二世孙迁居至此。此后,范仲淹的后裔及周边的村民们便在此繁衍生息。

跟随着研学老师的步伐,同学们来到范仲淹家风家训馆,参观了馆内的功能展区和读本,并上了一堂生动的家风文化课。研学老师给大家介绍说:“宋仁宗时,范仲淹为了匡正风气,绘制了一幅《百官图》,巧妙揭露当朝宰相以权谋私的行径。范仲淹因此被贬至外地,但他表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大家细听范仲淹的家风故事后,感受到其家风家训生生不息的力量,也进一步领悟到古代先贤“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家国情怀。本环节结束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纷纷用写小诗的方式,表达自己学习范氏家训后的感想。其中一位学生写到:

《范仲淹家训读后有感》

范公家训记心房,节俭勤劳品自芳。

粥饭当思耕作苦,助人常乐路宽广。

学习活字印刷,感受非遗魅力

活字印刷术被誉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在研学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一起探索了中国印刷术的发展历程。最让学生期待的是实践环节——亲自体验活字印刷的整个流程,拓印范仲淹的诗词名句。选字、排版、上墨、拓版……研学老师首先为同学们讲解了活字印刷的基本流程。按照研学老师讲解的步骤,同学们首先把印刷所需的字码一个个排列到“字盘”中。

“这可太考验耐心了!”215班学生马雯萱发现,除了要在反写的木活字中找到自己需要的那个之外,还要将题目、段落等间隔开,并将垫木码入“字盘”进行固定。排版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字码和垫木的位置,保证“字盘”不留空隙。

“为什么我印出来的字体那么模糊?”215班学生刘鸿燕感到不解,一旁的小伙伴廖浩言支招,“你要把墨汁涂均匀,印出来的效果才会好,否则就会出现因为墨汁太浓导致的一团黑迹,或者墨汁太淡看不清字迹的情况。”刘鸿燕听了同学的建议后,重新将一张宣纸小心翼翼地铺在排好的字码上,轻轻按压后再均匀地来回滚动。不一会儿,清晰的字迹就印在了纸上。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学生们拿着自己亲自印刷的范仲淹诗词名句齐声诵读,感悟古文韵律之美,并将范仲淹文化深深植入心中。

研学活动结束后,有学生为这次研学活动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的感受:

《春日研学吟》

暖阳照得花儿鲜,研学路上笑声连。

小草探头风作伴,归来满载春天甜。

活动后,市龙圩中心小学党总支书记黄英梅表示,通过沉浸式体验与跨学科联动,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研学活动与诗教融合的创新模式,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次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对非遗文化更为了解,还使他们对传统手工艺有了新的认识,在动手体验中加深了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印象和兴趣。

--> 2025-03-21 记者 覃竞仪 通讯员 黎滢 梧州市龙圩中心小学开展“非遗+名人+诗教”特色研学活动 1 1 梧州日报 content_95477.html 1 感受非遗魅力 弘扬传统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