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5-0005





2025年03月23日

全球人形机器人赛场崛起“中国力量”

(据新华社 记者 商意盈 郑可意 顾小立)

3月14日,观众在2025中国医学装备展览会体验机器人手术系统。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日前,在2025年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苏州站)活动现场拍摄的人形机器人。 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日前,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拍摄的安装有灵巧手指的机器人。 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日前,在湖北武汉格蓝若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团队成员在调试人形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杜子璇 摄

全球科技巨头纷纷布局人形机器人,科幻场景加速走进现实。令人瞩目的是,“中国力量”正在这一全球赛场强势崛起。眼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人形机器人成为其中闪耀的焦点。

从登上春晚舞台扭秧歌到连续攀爬多级台阶,从实验室中的精密运动控制到复杂环境下的自主避障,从单一功能展示到多场景应用落地,中国人形机器人实现了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正在为全球具身智能发展注入新动能。

科技巨头争相布局

2025年伊始,全球科技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人形机器人。

把视线投向大洋彼岸,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已明确提出“擎天柱”机器人的量产目标:计划于2025年生产1万台,在2026年下半年开始向特斯拉以外的公司交付“擎天柱”机器人。

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的布局同样备受瞩目。在年初举办的2025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英伟达介绍了其在具身AI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其中包括Cosmos世界基础模型平台——它能生成高度逼真的视频用于机器人训练,让机器人更好地理解物理世界。

这场关乎“突破性发展”的科技浪潮里,中国同样展现出不俗实力。一方面,我国人形机器人产品研发提速。优必选Walker、小米CyberOne、达闼Ginger、傅利叶GR-1等一批国产人形机器人陆续面市;宇树科技仅用半年时间打造出全球首款具有原地后空翻能力的人形机器人H1-2,又在不到一年后推出能完成各种高难度动态动作的人形机器人G1。

另一方面,产品的智能水平正在稳步提升。比如,优必选在运动控制和人机交互领域积累深厚,其Walker S系列已内置多模态大模型“大脑”,能实时记录数据,并对接智慧工厂仓库系统。

尽管大规模量产尚需时间,但据美国花旗银行全球洞察分析师预测,到2050年,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万亿美元。

“中国玩家”频频出圈

2025年央视春晚上,创意融合舞蹈《秧BOT》一举成为焦点。伴随着喜庆的秧歌调和富有律动的锣鼓点,16台来自宇树科技的H1人形机器人身着花棉袄,以整齐划一的动作在舞台上展开队形。更令人惊喜的是一系列“手上功夫”:缓缓“藏手绢”、快速“亮手绢”、摆臂“转手绢”……一曲秧歌被这群机器人“舞者”演绎得活泼灵动又极富新意。

记者在宇树科技走访时看到,企业展厅内投资人、供应商、政府部门干部等参观者摩肩接踵。当展厅内G1机器人表演出拟人步态、原地起身等动作时,人群中惊叹声连连。一些参观者告诉记者,亲眼看到这样的场面非常激动,属于中国人形机器人的时代或许即将来临。

多名业内人士分析称,从运动控制能力来看,宇树科技发展迅速,其产品在跑跳、舞蹈等拟人化的灵活运动上优势明显。

宇树科技的高人气并非个案。当科幻变为现实,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国产“机器人伙伴”远不止于此——优必选Walker S系列人形机器人开启了向车厂的加速奔跑,先后进入车企“打工”,甚至实现了与无人物流车、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管理系统协同作业;来自深圳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SE01机器人迈着自如的步伐在深圳街头进行行走测试,被网友称为“走路最像人的机器人”……

摩根士丹利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人形机器人100:绘制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图谱》显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有56%涉及相关业务的公司及45%的集成商来自中国;市场预测,到205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6万亿元,人形机器人总量达到5900万台。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共有45.17万家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注册资本共计64445.57亿元,企业数量较2020年底增长206.73%,较2023年底增长19.39%,呈稳健上扬态势。

“中国的制造业基础太强大了,许多核心零部件可以由我们自己设计、生产、加工、组装。本土供应链的高效协同有利于控制生产成本,推动产品规模化落地。”杭州余杭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光说,对于我国而言,人形机器人还可与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共享供应链,许多关键部件均可“打包复用”。

此外,业内人士表示,受益于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应用场景和环境,研发者可以获取大量真实数据,以训练人形机器人理解更复杂的物理世界,最终赋能实体产业。

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于2024年底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地图(2024)》,中国各具特色的区域性产业集群正在构建形成。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因其在机械和电子领域的产业优势,成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重要集聚地。其中,长三角地区拥有众多本体制造和零部件企业;而珠三角地区则以深圳为中心,汇聚了大量的创新型企业。

以机器人产业的先发省份浙江为例,其域内不仅涌现出宇树科技、五八智能、均普智能等生产整机产品的“实力玩家”、大量零部件配套企业,还拥有浙江大学等一批具有较强研究积累的高校院所,展现出较为明显的创新体系优势。

曾在美国学习工作数年的动子科技(宁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光说,驱动自己干事创业的,不仅有自大学就生发出的对专业的热爱,更有政府集中优质资源、倾听企业需求、支持企业发展的强大助力。

应用服务大有可为

在均普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沈天曜向记者描绘了一幅未来图景:人形机器人穿梭于工厂流水线,有序忙碌着。其手指既能精准抓取微小零件,又能以毫米级精度完成高压电路模块装配。

这样的未来有多远?

“工业场景的市场容量相当大,但要实现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通用,我们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说。

人形机器人行业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更多应用想象空间。文旅场馆的智能导览员、教育机构的AI陪练师、商超里的24小时理货员……工业领域以外,人形机器人在服务场景中同样“大有可为”。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无论是公共服务还是家庭服务,涉及的场景都比工厂、物流、仓储更为复杂,人机交互需求也更加灵活多元,机器人需在非结构化环境中处理突发状况。陈光表示,受限于交互能力、协同作业能力等,许多人形机器人依然缺乏可落地的应用场景。

核心技术自主化进程中的“暗礁”同样不容忽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产业基础来看,我国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大多依赖进口,部分高端产品受制于人。虽然近年来国产化率持续提升,但在性能、稳定性、一致性等方面与国外领先产品还存在一定差距。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在政策层面上的引领布局已具备一定前瞻性。人形机器人被视为未来产业新赛道、经济增长新引擎。如何让这一未来产业保持良性发展,让这阵“风”吹得更持久?多位业界专家提出,人才是关键要素之一。

“人形机器人实际上是一面‘旗帜’,其下汇聚了软件、硬件方面的高端人才。这些人才所开发的具身智能技术与传统的工业机器人相比,体现的是完全不同的框架。因此,如果要让产品实现智能与泛化的能力,只能从特定的人群中去找人才。”沈天曜说,目前在实现机器人的智能化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需要许多高校参与形成合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院长何志伟建议,应鼓励高校围绕具身智能产业链设置交叉学科,增设人工智能急需专业、“人工智能+”专业,在培养方案中增加自主技术路线教学内容,同时通过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共同推进具身智能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

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邱杰凡认为,要让通用型人形机器人真正走进千家万户,人工智能底层理论水平的突破至关重要。因此,对于高校和研究机构而言,在人才培养之外,还需加强基础科学与底层理论研究,在数学、物理、材料等基础学科领域加强攻关,对相关原创性理论研究加大专项支持力度,培育更多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理论成果。

与此同时,行业标准化建设有待跟进。多位业内专家建议,可尽快提升人形机器人领域标准建设水平,在零部件接口、算力等重要环节实现标准化管理。

此外,安全、伦理问题关口的跨越仍具备挑战性。以养老陪护这一人形机器人可能落地的重要场景应用为例,几位业内人士均指出,对于人形机器人进入养老行业,目前仍有安全性、情感需求、责任归属等问题需要克服,人机关系的“规则”尚未明晰。只有在实训场攻克这些技术门槛,人形机器人才有望向现实生活的深处再迈进一步。

(据新华社 记者 商意盈 郑可意 顾小立)

--> 2025-03-23 (据新华社 记者 商意盈 郑可意 顾小立) 1 1 梧州日报 content_95568.html 1 全球人形机器人赛场崛起“中国力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