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蒙敏莹)日前,记者从市工信局获悉,截至2024年底,我市建筑陶瓷生产企业达22家,占据了广西建筑陶瓷行业的半壁江山。其中,藤县现有陶瓷砖生产企业17家、生产线48条,陶瓷砖日产能达136万平方米,瓷砖产能位列全国县级陶瓷产区第5位,以蒙娜丽莎、欧神诺、简一、宏宇等为龙头的建筑陶瓷产业集群,走出了独特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子。
走进藤县中和陶瓷产业园内,一条条全自动生产线有序运转,经过压制、喷釉、烧制、冷却等各项工艺制作,一块块精美的瓷砖成品源源不断地从生产线上输送出来,再通过智能机器统一打包,装车发货。
去年11月,随着协进陶瓷广西藤县生产基地第4条生产线点火,该公司已经成为具备年生产能力超4000万平方米的大型陶瓷砖生产基地。至此,我市欧神诺、蒙娜丽莎、简一、宏宇、协进等企业建成了40多条现代化生产线。2024年,全市陶瓷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4.5%。
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底气还来自科技创新的支撑。近年来,我市将建筑陶瓷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推进,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升级和产业链整合,推动陶瓷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方面,我市引导企业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陶瓷制造技术相结合,大幅提升集群建筑陶瓷制造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如蒙娜丽莎新建的智能工厂引入连续式球磨代替间歇球磨,进行分段转速控制,实现球磨效率从原来的8~10吨/小时提升到22~28吨/小时。
绿色发展方面,藤县陶瓷产业集群是目前全国屋面光伏发电项目普及率最高的建陶产区,年发电量超2亿度,大幅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促进了节能减排;蒙娜丽莎、宏胜、欧神诺、新舵、简一等企业相继成为国家级绿色工厂;藤县中和陶瓷产业园区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于去年通过国家评估验收。
科技研发方面,我市多家陶瓷产业企业建设了陶瓷产业研究院、新材料实验室,与高校联合攻关纳米陶瓷、生物陶瓷等核心技术,并且在绿色能源应用、智能化检测、窑炉余热利用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实现了陶瓷制造科技的自强自立。截至目前,藤县陶瓷产业集群企业已获得国家专利100多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90多项。
目前,我市建筑陶瓷产业集群拥有7家广西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智能工厂示范企业和数字化车间,藤县建筑陶瓷产业集群获自治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认定;2024年全市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2家,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家。
如今,我市建筑陶瓷产业不仅集聚了以蒙娜丽莎、欧神诺、简一、宏宇等一批一线品牌的陶瓷生产企业,还汇集了新汇星矿业、欧陶科技、元盛新材料等一系列涵盖釉料、颜料、墨水、模具、机械、包装、仓储、环保、原料加工的配套企业,形成陶瓷原料开采至产品销售、固废处理完整的产业链闭环,打造出了目前广西最完善的建筑陶瓷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