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40-60岁的女性,会出现莫名其妙的肩关节疼痛。其实这就是肩周炎,俗称“冻结肩”,是一种以肩关节疼痛和渐进性活动受限为特征的常见疾病。其名称源于病情进展后,肩关节仿佛被“冻结”般僵硬,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本病多发于40-60岁人群,女性患病率约为男性的2倍,且与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基础病密切相关。
主要症状:从隐痛到“冻结”的演变
冻结肩的病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总时长可达1-3年:
●疼痛期(急性期,持续2-9个月)
疼痛特点:初期为肩部阵发性隐痛,常在夜间或肩关节活动时加重,患者常因疼痛惊醒,睡眠质量严重下降。随着病情发展,疼痛逐渐转为持续性钝痛或尖锐刺痛,并可沿上臂放射至肘部,甚至引发颈部牵涉痛。
触发动作:梳头、穿衣、后背系扣等需肩关节外旋、外展的动作会诱发剧烈疼痛。
●僵硬期(冻结期,持续4-12个月)
活动受限:肩关节活动范围进行性缩小,表现为“三维受限”——外旋(如摸后背)、外展(侧举手臂)和上举(抬手过头)均显著困难。患者可能无法完成日常动作,如晾衣服、取高处物品等。
肌肉萎缩:长期制动可导致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肌肉萎缩,进一步加重功能障碍。
●缓解期(解冻期,持续5-24个月)
疼痛逐渐减轻,关节活动度缓慢恢复,但部分患者可能遗留轻度活动受限或不适感。
病因探究:为何肩关节会“冻结”
●原发性冻结肩
约70%病例为特发性,无明显外伤史,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年龄与激素变化:40岁以上人群肩关节滑膜及关节囊退行性变加速;女性更年期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影响胶原代谢,导致关节囊纤维化。
免疫与炎症反应:研究发现,冻结肩患者的关节囊组织中存在大量炎性细胞因子,提示慢性炎症在发病中的作用。
●继发性冻结肩
创伤与制动:肩部骨折、肩袖损伤或手术后长期固定(超过3周),导致关节囊粘连。
系统性疾病:
糖尿病:高血糖引起糖基化终末产物堆积,加速关节囊纤维化,糖尿病患者患病风险较常人高2-4倍。
甲状腺疾病:甲亢或甲减患者因代谢异常和微循环障碍易继发冻结肩。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患者因肩部血供减少,可能诱发缺血性肩痛。
精准诊断:如何区分冻结肩与其他肩痛
冻结肩需与肩袖损伤、颈椎病、钙化性肌腱炎等疾病鉴别,诊断需结合以下方法:
●临床检查
摸背试验:嘱患者将手从背后向上摸对侧肩胛骨,若无法完成提示外旋受限。
抬臂测试:被动抬高患肢至60°-120°时疼痛加剧,超过120°后减轻,称为“疼痛弧征”。
●影像学检查
X线:主要用于排除骨关节炎、骨折或脱位。
MRI(核磁共振):可清晰显示关节囊增厚(正常厚度约1-3毫米,冻结肩患者可达5-8毫米)及肩袖完整性。
超声:动态检查肩关节活动时的粘连情况,评估滑囊炎等软组织病变。
阶梯治疗:从保守到手术的全程管理
●急性期治疗(以镇痛消炎为核心)
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选择性COX-2抑制剂)可减少胃肠道副作用。
局部用药:双氯芬酸钠凝胶药膏外敷贴,局部痛点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
冲击波治疗。
●慢性期康复(恢复关节功能为重点)
动态拉伸:钟摆运动、爬墙训练、弹力带抗阻练习等,每日2次,每次15分钟。
按摩理疗。
手术干预:关节镜下松解术。微创技术切断挛缩的关节囊(如喙肱韧带),术后配器械持续被动活动防止再粘连。
预防策略:远离“冻结”的五大法则
●动态办公:避免久坐,每1小时做肩部绕环、扩胸运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定期筛查肩关节功能。
●科学锻炼: 游泳(自由泳、仰泳)可增强肩部肌群协调性;瑜伽“鹰式”“牛面式”动作提升关节柔韧性。
●保暖防寒:冬季佩戴护肩,避免冷风直吹诱发肌肉痉挛。
早期识别症状、规范治疗和坚持康复锻炼是打破“冻结”的关键。若出现疑似表现,须到骨科、康复科或者疼痛科就诊,通过个体化方案及时治疗。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 刘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