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母离开我们已20多年,每年清明节,我都会想起她。
祖母是我心中的贤惠典范。祖母19岁便嫁给我的祖父,她担负起孝敬公婆、体贴爱人、养育儿女的重担。祖母数十年如一日勤俭持家,从无怨言,在家乡有口皆碑。祖母对子女和孙儿、孙女百般呵护、尽心尽责。我们都在祖母的精心呵护下健康成长,她这种精神得到邻里和村民的尊重。
我一个妹妹少时患精神方面疾病,那是家中颇为艰难困苦的阶段,祖母四处问诊,从不放弃。祖母总是想方设法呵护每个孩子,始终毫无保留地将爱和关怀给予身边的每一个人。祖母在,温暖就在。
祖母是我心目中的劳动好手。祖母一生辛勤劳作,不畏艰难,默默付出。20世纪60年代后期,大伯、二伯、我父亲相继结婚,家庭人口不断增多。为了建一间新泥瓦房屋解决住宿问题,她和祖父、伯爷、父亲、婶娘们一起,到20多公里外背建筑木料回来建房子,但她从不说半句苦和累。
祖母一生生活俭朴。在生活艰难的时候,祖母总是夙兴夜寐地干活,省吃俭用。祖母用她的执着、坚强和智慧,一点一点地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有好吃的,总是先敬公婆、先让丈夫,先顾子女、孙儿孙女,从来没有想着自己。记得20世纪80年代中期,嫁到外地的三姑带了一个茶箩糖环和一个茶箩柑子来拜年。我和堂弟在镇中求学,祖母特意留下几个糖环和柑子等我们周末回家时分给我们吃。今天想起来,我都感觉泪水涌动。20世纪80年代后期,家庭生活条件改善了,但祖母仍然保持勤俭节约本色,粗食布衣、淡然如故地生活。
祖母虽然没有读过书,也没有见过大世面,但她通情达理,为人豁达。她十分重视孩子们的知识和道德教育,祖母生育了8个儿女,还抚养一个侄女(孤儿),她含辛茹苦地将9个孩子养育成人,让每个孩子都上学读书,接受良好教育,努力让孩子拓宽眼界、成长为有一定知识和道德素质的人。她要求家人待人要热情,做人要低调,做事要对得起良心。她教育子孙们要多为社会做贡献。她经常对我们几兄弟姐妹说:“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千万不要贪小便宜。”她这种言传身教,对我们影响甚大,还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整个家庭。
她临终前,我握住她冰凉的手,跟她说话,但她已经睁不开眼,说不出话了,只是默默地从眼眶里流出两行泪水,我知道这是她舍不得离开我们,放心不下这个家。
清明又至,我又想起我的祖母。 (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