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在业内人士看来,2025年是低空经济商业化运营元年,广义的飞行汽车,即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是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多家企业在eVTOL产业链上展现出强大竞争力,头部企业已陆续完成产品的公开首飞,并获得可观的产品订单,商业化步伐提速。
虽然eVTOL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仍面临资本、技术以及法规等多重挑战,但业内当前的共识是,随着技术普惠、政策护航与生态协同的深化,曾被视作科幻产物的飞行汽车正加速“飞入寻常百姓家”,助力开启城市立体交通新时代。
正如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飞行汽车动力研究中心主任张扬军所言,飞行汽车的出现,将道路从地面拓展至低空,预示着城市及乡村空中交通新时代的到来,引领着第三次大众化交通革命,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
传统车企加速跨界融合,助力飞行汽车商业化落地。广汽集团提出“智能移动服务商”转型目标,计划通过B端出行服务切入低空经济;长安汽车与亿航智能达成战略合作,预计2025年底完成首款飞行汽车试飞,并宣布未来五年投入超200亿元;小鹏汇天“陆地航母”以200万元预售价开启预售,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分体式飞行汽车量产的企业。
令人欣慰的是,头部企业正在加快商业化进程。2024年,亿航智能交付216架EH216-S无人机,同比增长315.4%,成为全球首家盈利的eVTOL公司;小鹏汇天“陆地航母”工厂将于2025年第三季度竣工,计划2026年量产分体式飞行汽车,成为中国和全球首个量产交付的飞行汽车。
张扬军认为,未来发展方向明晰,但结合当前产业发展形势来看,要让飞行汽车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仍需迈过三道大坎。
一是电池续航与能量密度瓶颈。当前主流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徘徊在300Wh/kg,而eVTOL商业运营需要至少400Wh/kg。垂直起降阶段的高功率需求与巡航阶段的持久续航形成矛盾。
二是航空级安全技术尚待完善。在航空领域,任何单一系统故障都不允许导致灾难性后果,这要求飞行器必须具备“故障可工作”甚至“故障无感”的能力。
三是成本与产业链协同仍有落差。作为融合航空与汽车技术的跨界产物,其成本结构呈现出独特的“双重基因”矛盾——既需要满足航空级的安全标准,又必须实现汽车级的量产成本。
(据《证券日报》 作者:刘钊 李雯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