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是指对特定微生物具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微生物产物,后将其半合成衍生物也称为抗生素。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第一个抗生素——青霉素。青霉素的发现是人类抗菌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许多曾经严重危害人类的疾病如猩红热、败血症、淋病及伤寒等都得到了有效治疗,人类平均寿命得以延长。虽然抗生素在控制细菌感染性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及滥用问题也日益突出,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滥用抗生素的主要危害
滥用抗生素会产生一系列危害,包括以下方面:
使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使未被杀死的致病菌产生变异成为耐药菌株,产生耐药性,导致抗生素失去原有的功效,严重时可威胁患者生命;
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发生,如严重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坏,呼吸困难,中枢神经系统如听力、视力病变等;
使人体内菌群失调,诱发二重感染(二重感染是指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使敏感菌群受到抑制,不敏感菌群如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真菌等乘机繁殖,产生新的感染现象);
导致超级细菌的产生(超级细菌并不是某种细菌的名称,而是指一类细菌,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对几乎所有的抗生素有着强劲的耐药性),感染超级细菌时可能会无药可治;
导致局部刺激。抗生素肌内注射,多数会引起局部疼痛,静脉注射可能会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经济负担加重。由于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需要开发新的抗生素,这不仅耗费巨大的研发成本,还会导致治疗耐药性感染的医疗费用显著提高;
环境威胁。抗生素及其代谢产物可能会通过废水、废气等途径进入环境,影响生态系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土壤肥力。
抗生素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或放射、超声等影像学结果,诊断为细菌、真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生素。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菌,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
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在人体内代谢过程特点选择应用抗生素。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定。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优点有:发挥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以提高疗效;延迟或减少耐药菌的出现;对混合感染或不能作细菌学诊断的病例,联合用药可扩大抗菌范围;联合用药可减少个别药剂量,从而减少毒副反应。虽然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优点突出,但是滥用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可能会产生严重不利后果,包括: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容易出现二重感染;耐药菌株更加增多;浪费药物;延误正确治疗。
应用抗生素的注意事项
抗生素不是消炎药。抗生素是针对引起炎症的细菌,而消炎药是直接针对炎症,一般是解热镇痛类药物。
感冒发烧时不能随意使用抗生素。感冒分为细菌性感冒和病毒性感冒,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对病毒性感冒无用。
使用抗生素需在医生指导下用够疗程和剂量,不能病症减缓就减药或停药。否则残余的病菌导致再次感染时更难治疗。
抗生素能用窄谱的就不用广谱的,能用低级的就不用高级的,能用口服的就不用注射的。
抗生素并不是越贵越好、越新越好。应根据感染的菌种和感染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抗生素,而不是依据新旧和价格。
尽量避免联合使用抗生素。只有当感染特别严重或两种以上细菌合并感染时,才考虑联合使用抗生素。当考虑需要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时,最好先进行多学科专家会诊后再确定联合给药方案,最终达到对感染性疾病的精准治疗和遏制细菌耐药的目标。
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造福人类,滥用则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伤害,不仅会对个人健康构成威胁,也会对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严重挑战。因此,要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当需要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切记进行多学科专家会诊后再确定给药方案,确保精准治疗。 (苍梧县人民医院 周培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