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5-0005





2025年04月08日

认识足底筋膜炎

刘森

在生活中,一些体育运动爱好者和中老年人会出现莫名其妙的足跟顽固性疼痛,这是“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的症状

足底筋膜炎的典型症状集中在足跟及足底前部,但不同人群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

●晨间“第一步痛”

患者常描述起床后迈出第一步时足跟有撕裂样剧痛,活动数分钟后缓解。部分患者久坐后站起也会出现类似疼痛。

●活动相关性疼痛

运动人群:跑步、跳跃后足底灼热感明显,严重时可能伴随跟腱紧张。

久站职业者:教师、护士等群体常在下午出现足跟钝痛,脱鞋后按压足弓前部有刺痛。

隐匿性症状:部分患者初期仅表现为足底僵硬感,易被误认为疲劳。

●体征与伴随表现

除了局部压痛(足跟内侧约4厘米处为常见痛点),约30%患者伴随跟骨骨刺,但研究证实骨刺并非直接疼痛来源,而是长期牵拉导致的代偿性增生。

病因与风险因素

足底筋膜炎的本质是筋膜微损伤与修复失衡,以下因素会显著增加发病风险:

●生物力学异常(占病例60%以上)

扁平足/高足弓:足弓塌陷导致筋膜过度牵拉;高足弓则因减震能力差,增加冲击负荷。

跟腱紧张:小腿三头肌柔韧性不足时,步行中足背屈受限,迫使筋膜代偿发力。

下肢力线异常:如X/O型腿、骨盆倾斜等,会改变足底压力分布。

●外部诱因

运动过量:马拉松训练量每周增加超过10%、篮球急停跳投动作频繁等。

鞋具选择不当:鞋底过硬的登山靴、缺乏支撑的帆布鞋、人字拖等均是高危因素。

职业特性:需长期站立于硬质地面的工种(如厨师),足底持续承受2-3倍体重的压力。

●生理与代谢因素

年龄相关退化:40岁后筋膜含水量减少,胶原蛋白流失加速弹性下降。

肥胖影响:体重的增加会导致足底峰值压力上升。

全身性疾病:糖尿病引发的末梢神经病变可能掩盖早期疼痛信号,延误治疗。

精准识别避免误诊

临床诊断需结合病史与检查,并注意与相似疾病鉴别:

●临床检查三步法

触诊定位:拇指深压足跟内侧,阳性表现为锐痛并向足弓放射。

被动背屈测试:最大限度背屈脚趾,若诱发足底痛提示筋膜紧张。

晨僵评估:记录晨起后疼痛缓解所需时间,超过30分钟需警惕慢性化。

●辅助检查

X光:快速筛查骨刺、应力性骨折

MRI(核磁共振成像):清晰显示筋膜水肿、全层撕裂

阶梯式治疗

●第一阶段:急性期控制(0-2周)

改良原则:

休息。暂停跑跳运动。

冰敷。使用冷冻矿泉水瓶滚动按摩,兼具降温与筋膜放松。

加压。穿戴足弓支撑袜,降低步行时筋膜张力。

抬高。夜间垫高小腿促进静脉回流。

口服药物治疗。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萘普生等,缓解疼痛和炎症。

局部外用药。外用双氯芬酸钠凝胶或贴剂,减少口服药副作用。

注射治疗。类固醇注射,短期内缓解严重炎症,但长期反复使用可能削弱肌腱。

●第二阶段:功能重建(2-8周)

筋膜链松解技术:

自我松解。用高尔夫球从足跟缓慢滚压至前掌,重点处理痛点(保持30秒)。

手法治疗。物理治疗师采用肌筋膜释放术,同步松解小腿三头肌与足底筋膜。

强化训练:

离心提踵。前脚掌踩台阶缓慢下放脚跟,3组×15次/日。

足趾抓毛巾。增强内在肌力量,改善足弓动态稳定性。

●第三阶段:顽固性病例处理

体外冲击波治疗。聚焦式冲击波可促进新生血管生成,研究显示3次治疗有效率可达75%。

微创介入。超声引导下富血小板血浆注射,修复效果优于传统激素注射。

手术指征。仅适用于保守治疗1年无效、证实筋膜断裂者,目前内镜下筋膜部分松解术并发症率已降至5%以下。

预防方法

●运动处方优化

跑者遵循“10%增量原则”,每周配速提升不超过5%。

运动后立即冷热水交替泡脚(1分钟冷/1分钟热,循环5次)。

●日常防护技巧

办公室备软底拖鞋,每小时做足部“字母操”(用脚趾空中写字母)。

选择鞋头宽敞、鞋跟杯坚硬、足弓支撑可调节的运动鞋。

出现这些情况及时就医

疼痛影响睡眠或伴有夜间静息痛(需排除感染或肿瘤);

足底皮肤发红、皮温升高,可能提示化脓性筋膜炎;

糖尿病患者出现足部麻木合并疼痛。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 刘森)

--> 2025-04-08 刘森 1 1 梧州日报 content_96105.html 1 认识足底筋膜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