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化动物。人的情感与价值,基本上是在众人组成的社会中得以实现和体现的。认识人、分辨人、评价人,与人相处、与人交往、与人共事,是每个人一辈子不可避免要面对的事情。
人很复杂,每个人都有多面性、矛盾性,每个人的表现会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有不同,全面准确地认识一个人很不容易。知人知面不知心,画虎画皮难画骨。自古以来,历朝历代,从尧舜禹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从姜太公、诸葛亮到曾国藩、张之洞等都有大量知人识人、察人用人的心得,相关论述比比皆是。我读唐代魏征等编纂的《群书治要》,在书中摘选的《周书·官人》段落中,看到先秦时期关于识人交友、察人任事的论述,其中提到的观人11法和验人11法,跟前贤后辈的诸多说法一脉相传。
《周书》提出观察人的11种方法,简称“观人11法”,包括对富贵的人看他是否有礼好施,对贫穷的人看他有无德行操守,对受到亲昵宠幸的人看他是否骄纵奢侈,对受到打压约束的人看他是否胆小怕事,对年轻人看他是否恭敬好学而且友爱,对成年人看他能否清廉做事、战胜私欲,对老年人看他是否思虑周详、不逞能不逾矩,父子之间看是否慈爱孝顺,兄弟之间看是否和睦友爱,君臣之间看是否忠诚感恩,乡党之间看是否诚实守信。
《周书》还有考验人的11种方法,简称“验人11法”,包括让他谋划事情,考验其智慧;告知某种困难,考验其勇敢;布置繁杂事务,考验其管理能力;让他面对利益,考验其是否贪婪;让他纵情娱乐,考验其是否荒废正事;喜欢他,考验其是否轻佻;激怒他,考验其是否稳重;灌醉他,考验其是否酒后失态;放纵他,考验其是否保持常态;疏远他,考验其是否生出二心;亲近他,考验其是否行为轻薄;反复征询他的建言,考验其是否用心精研;通过第三方观察他的行为,考验其是否矫饰表演。
虽然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被观察、被检验、被挑选,归根到底,做人是做自己,而不是做给别人看。无论“观人11法”还是“验人11法”,即使我们不用这些方法来观察、检验别人,至少可以对照这些标准反省自身、修正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