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忆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事物如璀璨星辰,照亮着我曾经走过的路。而童年时打陀螺的欢乐时光,便是那星空中最耀眼的一颗。
20世纪70至80年代,那时正是我读小学的时候,在我们那个偏僻的小山村,玩具稀缺,打陀螺是小伙伴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游戏,每到闲暇时光,小伙伴们相约到村头的空地或是晒谷场或是学校的操场,开启一场激烈的陀螺大战,给我的童年时光增添了无穷乐趣。
为了让陀螺经久耐用,因而做陀螺的木料很有讲究,质地坚硬、重心低的陀螺旋转起来更稳重,在制作陀螺时一般选用坚硬度比较好的樟木、茶树、梨木,大小如茶杯口粗。先用锯子锯下6厘米左右的一段木料,再用木尺测量圆木长度,用黑色笔在中间的位置画上一圈。接着,根据中间基准线,用斧头或锋利的柴刀把圆木下半部分削砍成圆锥体,为了方便绕抽打陀螺的鞭绳,往往会在陀螺颈部凿出一圈圈浅浅的凹槽。然后用刨子把陀螺表面修得光滑美观,最后用铁砂纸或砂布将陀螺进行打磨、抛光。这样一个木制陀螺就做成了。
制作抽打陀螺的绳子,选用一些麻线搓成一根电线大小的麻绳,绑在木棍一端,即可抽打陀螺。做好了陀螺和鞭子,我便迫不及待地和小伙伴们相邀去玩了。
那时,我们左手拿着陀螺,右手把抽打陀螺的绳子按顺时针方向缠绕在陀螺的槽中间,然后用左手的食指按住陀螺的中心,使它直立在地面,呈倒圆锥形,右手抓住绳子猛地用力一扯,陀螺就旋转了起来。为了让陀螺不停地转,我们抽打的绳子不停地用力抽打转动的陀螺。打陀螺比赛是大家最喜欢的事,有时候用自己的陀螺去打别人的,以打倒对方的为胜。尤其是喜欢比赛谁的陀螺转的时间更长。把各自的陀螺抽转了以后,其中一人喊停,所有小伙伴就停止抽打陀螺,让陀螺自己转起来。此时,有的小伙伴会凝神静气地观察,有的小伙伴会在旁边一个劲地对着自己的陀螺高声地呼喊“转、转”,对着别人的陀螺就大声地呼喊“停、停”。
看着飞速旋转的陀螺,我们的心里乐开了花。在打陀螺的过程中,我们还会相互交流,分享技巧,争夺那短暂的旋转时间。比如抽陀螺不能抽尖端,要抽中间,这样陀螺就会转得又快又稳;看它快要转不动的时候,再抽上几鞭子加把力,它就能再次飞快地旋转。
时光流转,童年时打陀螺的快乐,成为我挥之不去的记忆。每当回忆起那段打陀螺的欢乐时光,我的心中便充满了温暖和力量。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小伙伴们一起在阳光下尽情地玩耍。 (卓尚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