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5-0005





2025年04月13日

中国经济如何稳中求进?

突出一个“进”字,塑造发展新优势

(据新华社 记者 宋振远 郭倩 吴蔚)

面对外部冲击和经济转型,中国经济如何稳中求进,让“进”的步伐踏出更强音?

瞄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走深向实、竞速产业新赛道、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今年以来,央地协同主动作为,力促新动能积厚成势,助推传统动能焕新升级,以新质生产力这一“最大增量”,全力塑造发展新优势。

增定力:科技自立“硬核突围”

“超大X光机”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启动带光联调、“生命观象台”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通过国家验收、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为我国物质科学研究再添“利器”……近期,我国多个大科学装置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标志着从仰望星空到聚焦微观,我国科技能力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正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国之重器”,突破核心技术壁垒,探索从“跟跑”到“领跑”之路,一个个静水深流的“硬核突围”正在绘就中国创新发展的底色。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启动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一系列部署为我国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夯实根基。

强动力:传统产业“向新跃迁”

春耕时节,广袤田野生机勃勃,“数”“智”技术应用持续上新,助力多地农业生产“升级”:江苏共建设各类“无人化”农场283个,项目总投入8.72亿元;北大荒实现了水旱田各环节的大面积无人化作业。

除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智慧场景也在不断延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围绕“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等展开部署,一场波澜壮阔的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大潮正洪波涌起。

在山东港,智慧绿色港建设集成创新成果“天和”日前正式对外发布,以云原生、数字孪生、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编织成智慧港口的底层逻辑;在钢铁行业,湘钢集团与华为、湖南移动联合打造钢铁行业盘古大模型应用,正在引领冶炼企业AI开发模式从作坊式转向工厂式。

“随着数字技术创新持续涌现,当前数字技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贡献达到22.5%,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贡献中占比超过五成,成为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重要标志。”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说。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目前,我国国家级绿色工厂达到6430家,实现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约20%。绿色家电、新能源产业等绿色经济蔚然成风,展现了转型发展的巨大空间。

“我们将一手抓‘存量改造’,加强先进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探索建设零碳工厂和零碳工业园区,再培育一批绿色制造标杆。一手抓‘增量做强’,聚焦冶金、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积极拓展清洁低碳氢应用场景。做优做强绿色智算产业链,打造一批绿色智算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说。

聚活力:未来产业“蓝海竞速”

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为产业发展勾勒重点——“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瞄准“新”,大江南北,前沿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千帆星座第五批组网卫星以“一箭18星”方式成功发射,商业航天产业链开启新的应用实践;自研脑机接口植入人脑获得新突破,半侵入式脑机接口“北脑一号”成功帮助因渐冻症导致失语的患者重建交流能力;全国首条5G-A高铁示范网络在京哈高铁锦州段投入使用。

谋求“进”,多地因地制宜,落子布局——

浙江将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赛道,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聚焦脑机接口、低空经济等赛道,加快未来产业前瞻性布局。上海将继续强化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重点布局未来智能、未来制造、未来空间等六大未来产业细分赛道。

突出“实”,多部门协同,系列部署掷地有声——

财政部将完善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体制机制,全力支持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人工智能+”行动。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制造业中试平台布局建设,出台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做优做强做大创新型企业……

春和景明,万象更新,持续向好的积极因素正不断累积:今年前两个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7.1%;“人工智能+”等创新产品和应用跑出了加速度,带动相关产品需求激增。目前我国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展现了创新创造的巨大能量。

我国具有完备的产业体系、丰富的应用场景、超大规模的市场、数量庞大的人才队伍,有需求升级、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广阔增量空间,瞄准方向稳扎稳打,“进”的动能将不断增强,“新”的活力将不断激发。

(据新华社 记者 宋振远 郭倩 吴蔚)

--> 2025-04-13 (据新华社 记者 宋振远 郭倩 吴蔚) 突出一个“进”字,塑造发展新优势 1 1 梧州日报 content_96401.html 1 中国经济如何稳中求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