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5-0005





2025年04月15日

■ 健康科普

红细胞——生命的红色信使

叶丽霞

清晨的阳光洒进窗台,你深深吸了一口气,鲜活的氧气瞬间涌入肺部。这一刻,数万亿个微小而勤劳的“快递员”正在你的血管里奔忙,它们就是红细胞——人体内最基础的“生命信使”。这些直径不足头发丝十分之一的圆盘状细胞,组成了血液中最壮观的“运输大队”——日夜不停地将氧气送往全身各处,同时把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带回肺部。没有它们的辛勤工作,人们连一个简单的抬手动作都无法完成。

红细胞是人们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每微升血液中就含有约500万个。如果把它们一个个排起来,可以绕地球两圈。它们长得像中间凹陷的小圆饼,直径只有7至8微米,比头发丝还要细得多。这个独特的形状可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增加表面积,让氧气能更快地进出。就像快递公司的送货箱,设计得越合理,装卸货物就越方便。

这些“快递员”的日常工作堪称人体内的物流奇迹。它们从肺部装上氧气,随着血液在血管中高速流动,平均每分钟就能完成一次全身循环。在组织毛细血管处,它们会精准地卸下氧气,同时装载上二氧化碳这个“返程货物”。一个红细胞每天要完成这样的循环约3000次,在它120天的寿命里,累计走过的路程相当于绕地球三圈。

红细胞之所以能高效运输氧气,全靠一种神奇的蛋白质——血红蛋白。它就像专门运送氧气的“集装箱”,每个血红蛋白分子可以携带4个氧分子。更奇妙的是,血红蛋白会根据周围环境自动调节与氧气的结合程度:在氧气充足的肺部,它会牢牢抓住氧分子;到了缺氧的组织,又会立即释放氧气。这种智能调节确保了氧气总能被送到人体最需要的地方。

这些“快递员”的诞生过程同样令人惊叹。它们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最终成为成熟的无核红细胞。这个过程需要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等“原料”的支持。就像快递公司需要定期培训新员工一样,人体每天要生产约2000亿个新红细胞来替换衰老的细胞。

红细胞的工作环境可谓“危机四伏”。它们要在错综复杂的血管网络中高速穿行,有时需要挤过比自身直径还小的毛细血管,变形能力稍差就会被“卡住”。它们还要面对自由基的攻击、血糖的“糖化”、各种毒素的威胁。即便如此,它们依然坚守岗位,直到120天寿命终结时,才会被脾脏这个“回收站”分解处理。其中的铁元素会被循环利用,继续参与新红细胞的制造。

当这些“快递员”数量不足时,人体就会出现贫血。就像快递公司人手短缺会导致送货延迟一样,贫血会让组织器官“缺氧”。患者会感到乏力、头晕、心悸,就像生活在高原缺氧地区。相反,红细胞过多也会造成问题,血液会变得黏稠,增加血栓风险。

在医学诊断中,红细胞常常扮演着“情报员”的角色。医生通过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可以发现很多疾病的蛛丝马迹。比如,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会变小变浅,地中海贫血的红细胞会变形,而维生素B12缺乏时红细胞会变大。

现代医学对红细胞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科学家发现它们不仅是氧气搬运工,还参与调节血管张力、维持血液酸碱平衡等多种功能。在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正尝试开发人造血液替代品,也在探索用红细胞作为药物载体,让红细胞承担精准送药的新使命。

然而,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完全替代人类血液的神奇功能。每一袋临床用血都来自无私的献血者,其中红细胞制剂更是手术、创伤和血液病治疗的关键物资。当一位车祸伤员急需输血,一位产妇遭遇大出血,一位白血病患者需要支持治疗……普通人捐献的一袋热血,给了他们重获新生的机会。

体内流淌的每一滴血,都包含着约250亿个红细胞。医院里有患者正等待着献血者的血液。献血不会影响健康,一个健康成年人一次献血200至400毫升,只占全身血量的5%至10%,骨髓会加速造血,短时间内就能恢复。让我们挽起袖子,加入这场生命的接力,让人间温暖随着红色信使,传递到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梧州市中心血站 叶丽霞)

--> 2025-04-15 叶丽霞 ■ 健康科普 1 1 梧州日报 content_96462.html 1 红细胞——生命的红色信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