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体验:明明是同样的气温,在春天和秋天的感受却大为不同。
春天,如果早上出门时气温是10摄氏度,我们穿着单衣走在太阳下,额头很快就冒出一层汗珠;但在秋天,同样是10摄氏度的清晨,我们披着外套,风一吹立马开始瑟瑟发抖。
有网友分析,这是因为秋天之前是夏天,人们习惯了炎热,10摄氏度和酷暑比是低温;反之,春天时身体已经习惯了寒冷,10摄氏度与严寒比反倒成了高温。虽然这种说法略显“感性”,但科学界却展现出某种认同:没错,身体对气温确实有这样的适应过程。
春天时,我们经历了漫长寒冬,变得像北极居民一样,对冷更加包容,因此当气温略微回升,立刻显得燥热起来。而秋天的我们刚度过漫漫长夏,像热带居民一样没有对冷产生“免疫”,因此气温一降,就被冻得不行了。这类对寒冷的适应一般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实现的。如果挨冻足够多,人体会变得更耐寒。
科学研究,按照颜色,人体内的脂肪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白色脂肪约等于俗称的“肥肉”,它的主要作用是储存能量。棕色脂肪的细胞要比白色脂肪细胞小,而且在细胞内部还存在很多“能量制造机”线粒体。所以,当我们感到寒冷时,棕色脂肪能够迅速释放热量。科学家们发现,当人体长期处在低温环境中,体内更容易产生棕色脂肪;当人体长期暴露在炎热环境中,则更不容易产生棕色脂肪。所以和秋天比,春天时我们的身体里有更多的棕色脂肪,也就是有更多“好燃料”。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同样是10摄氏度,我们在春天会觉得更暖和。
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更好地克服换季中的不适感,比如运动。秋天气温由热转冷时,运动可以促使白色脂肪转换成棕色脂肪。春天气温由冷转热时,运动可以让我们的汗腺更加灵敏,及时释放掉过多热量。
(据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