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青甘大环线”旅游渐渐受到驴友青睐。今年广西三月三假期,我们一家到甘肃游玩,在嘉峪关停留了一天,一睹“天下第一雄关”的风采。
嘉峪关修建在祁连山与黑山之间的地带,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和明代长城的西端起点。春季是嘉峪关的旅游淡季,比起敦煌的摩肩接踵,张掖的五彩斑斓,嘉峪关的游客较少。
进入景区,我看到“万里长城——嘉峪关”的大石碑,石碑后面是波光粼粼的九眼泉湖,温柔的湖泊湿地与不远处粗砺的城墙相得益彰,好像要给这曾经充斥着烽火硝烟味的关隘注入一些柔和的情调。“天下第一雄关”的城门到了,虽然对嘉峪关的雄伟壮观早有所闻,但当它赫然闯入视野的那一瞬间,我的心还是突然感到激动:广袤戈壁,天涯苍穹,古城高矗,巍峨雄伟。登上城楼,视野陡然开阔,关城依山傍水,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
入了城门,我们先后来到嘉峪关楼、光化楼、柔远楼等处游览。嘉峪关的防守体系主要以内城为主,坚实的门台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建筑,内城开东西两座关门。三座城楼排列在同一条中轴线上,蔚为壮观。东门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门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
细观关城,四隅各有一座角楼,南、北墙居中各有一座牒楼,角楼也叫“戍楼”,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墙建有牒楼,是放置兵器的地方。关城城墙四周有瞭望孔、灯槽、射击孔等防御设施,东西两门还各建有一座瓮城围护。
缓步走在内城,遥望远方,祁连山上的雪时隐时现,让人联想起《从军行》诗句,王昌龄有“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的豪迈与悲壮。关城西侧的“击石燕鸣”处,几个游客正拿着石子敲击城墙。据说此处砖墙很特殊,敲击时会发出燕鸣般的声响。我们也试了一把以石击墙,果然听到“啾啾”的燕鸣声。听导游说,“燕鸣”的原因,是嘉峪关建筑结构的特殊性造成的。
在关城东侧,我们特意寻访了著名的“天下第一雄关”碑刻。这块明代石碑高约三米,碑上的六个大字遒劲有力,虽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仍清晰可辨。站在碑前,仰望着那饱经沧桑的石刻,想象当年工匠们在坚硬的花岗岩上一笔一画地凿出这些文字的情景。走出柔远门,就是茫茫戈壁的边塞,墙下有一个名为“关照”的艺术摊点,一位身着古装、长着络腮胡子的男子在这里签注出售“关照”,意为古代的出塞“通行证”,颇有意思。
傍晚时分,夕阳将城墙染成血色,祁连山也披上了红妆。风沙渐息,天地间一片寂静。大西北的夕阳消退得比较迟,晚上8点才夜幕降临,夜晚的嘉峪关关城显得格外静谧。我踏着微凉的夜风,穿行在这座历史的城垣之间,感受着岁月的沉淀与变迁。三座城楼被灯光打亮,暖黄的光线勾勒出它们的轮廓,宛如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关城外围的灯光全部开启,瓮城进行了艺术布光,《大漠落日》《万仞孤城》《凿空西域》等一幕幕“光影秀”在古老城墙上展现出绚丽的图景。
夜风中,我似乎可以听到久远的历史回响,金戈铁马的铿锵之声,守关将士的豪迈呐喊,都在这寂静的夜晚中回荡。雄关之下,那一幕幕繁华与兴盛,都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演绎,让人感慨万分。
(倪东荣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