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将至,“去哪里玩”的话题再度升温。近日,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近两年,每逢假日,从“挤在人海”到“躺进山海”,年轻人悄然调转方向,正在用行动让假期回归松弛本质。他们放下攻略、远离“热榜”,在“冷门”小城、乡野村落甚至城市角落开启了一场场“反向旅行”。
路上堵车、景区排队、人潮汹涌、疲惫不堪……这是人们对传统旅游的固有印象。近年来,旅游市场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趋势,从逃离热门景区,到深入探寻“小众”之地,许多年轻人用松弛的步调丈量小城的烟火气。这种新兴的旅游方式的背后,折射出当下年轻人更加注重情绪价值消费,同时也是对旅游体验的深度反思。当传统旅游陷入“人挤人”的困境,年轻人渴望摆脱喧嚣,追求放松心情、愉悦自己的真实体验。一些此前在国内知名度不高的城市渐渐走进大众视野,成为旅游新兴区域。据《南国早报》报道,今年2月下旬,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100个值得去的国内小城”榜单中,崇左大新县、河池巴马瑶族自治县、防城港东兴市、北海合浦县入选。美团旅行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梧州、柳州、崇左文旅订单量同比增长36%。
避开人流量高峰,转而投向三线及以下小城市的“怀抱”,成为明智却也多少有些无奈的策略。一些小城之所以“出圈”,必定有其过人之处。正如网友所言,“不是大城市去不起,而是小城更有性价比”。相比网红城市、热门景点,小城路上不堵车、往返动车票不用抢、景区不用排队、吃饭住宿更实惠,这些优势能让游客的出游体验感更好。相对于传统网红城市和热门景区千篇一律的商业开发,小城保留了更多当地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特色美食、自然风光,挖掘“人少景美”的宝藏小城,沉浸式体验一座小城的安逸、静谧,收获更多情绪价值,这不就是旅途中的“诗和远方”吗?
在当下的旅游市场,小城“出圈”的方式五花八门,一片花海、一把烤串、一碗麻辣烫,就可以引来“泼天”的流量。从寂寂无名到火遍全网,这种看似没道理的“出圈”,实则离不开当地扎实的基本功。例如,今年广西三月三期间,各地游客在中国骑楼城领略百年商埠风华,到岭南文化园看明代建筑群、非遗展演,登白云山揽江风入怀……得益于梧州市持续发掘岭南历史文化特色,塑造可感可及的文旅场景,岭南历史文化名城汇聚起大流量,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应当看到,“反向旅行”为小城带来的流量红利,既是机遇也是考验。一些“小众”之地可能存在基础设施差、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硬伤”。“一时红”不易,“一直红”更难。说到底,“反向旅行”能否带火小城,其关键在于当地的旅游品质和旅游接待能力。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变“流量”为“留量”,为游客带来更多的美好体验与情绪价值,让越来越多的“诗与远方”呈现在游客眼前,这样一座充满魅力的小城,哪个游客不心生向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