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陈素雅 通讯员 钟大明 陈玲 王强)在第39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来临之际,梧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联合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携手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共同启动了“医防融合 梧州实践”的乙肝防控工作,标志着梧州在乙肝防控方面又迈出了创新的一步。
打造“发现-预防-干预”的闭环
“每个乙肝患者都是家庭防控的哨兵”,家庭密切接触者感染率是普通人群的29倍,乙肝防控需要从医院到家庭的防线,转移到构建乙肝感染者“家庭成员保护圈”。
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科主任莫穆隆的诊疗系统就暗藏玄机——每当确诊一位乙肝患者,系统即刻生成“双色处方”:蓝色联指导抗病毒等治疗,红色联标注家庭成员防控倒计时。“过去医生只管治病,现在我们要当家庭的健康CEO(首席执行官)。”莫穆隆说。他的操作界面显示:48小时内自动推送家属检测通知;智能生成“家庭免疫加固方案”,推荐注射60μg(微克)高剂量乙肝疫苗应对抗体荒漠;快速建立动态更新的家庭电子健康账本。这种转变源自一组数据:我国76.6%的乙肝感染呈家庭聚集性,而传统模式下家庭接触者筛查率不足40%。我市正在通过打通医院诊疗系统与疾控数据库,实现“病例发现-家属追踪-免疫干预”闭环。
据悉,今年预防接种日的宣传主题为“打疫苗 防疾病 保健康”。乙肝防控离不开疫苗这一“有力武器”。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黄仕灿介绍:“乙肝作为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市在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接种乙肝疫苗的人群发病率大幅下降。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大,乙肝表面抗体滴度有可能逐渐下降,人们仍然面临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目前乙肝感染呈明显的家庭聚集性,有很多隐匿的病人未被发现,及时发现新病人并及时治疗,同时鼓励健康人群筛查并及时接种疫苗,是乙肝疾病防控的重要方向。”
“医疗+预防”模式全市同步实施
为科学有效防控乙肝,市第三人民医院联合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建“梧州市感染性疾病医防融合专科联盟”,并创新性提出了“医疗+预防”的医防融合新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医院针对诊断出的乙肝病人及其家属,开出疫苗接种处方,并引导他们前往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疫苗,从而有效保护他们免受乙肝病毒的侵害。这一模式将形成乙肝“家庭成员保护圈”,避免病人将病毒传染给家人,有效防止传染病的扩散和蔓延。
根据抗体筛查和医生的诊断情况,对于既往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市民,建议16岁以上人群:可给予补种1至2针60μg或3针20μg的乙肝疫苗。16岁以下人群:建议补种10μg的乙肝疫苗,以加强免疫防护。此外,2022版慢性乙肝防治指南推荐新生儿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具备良好母婴阻断效果的疫苗,能有效保护新生儿免受乙肝病毒感染。儿童青少年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个体情况,分人群、分剂量进行科学接种,以确保免疫效果的最大化。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一直在围绕高血压(重大慢病)、肺癌(重大疾病)、慢性病毒性肝炎(重大传染病)等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重大疾病进行突破。由市人民医院集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第三人民医院共同在长洲区先行先试,探索重大疾病“防、管、诊、治、康”一体化连续健康管理服务。此次启动的医防融合新模式,将乙肝防控的“治病”和“防病”紧密结合,实现医疗与预防的相互渗透和一体化。
实现医疗服务与预防服务的有效衔接和即时提供,我市将尽可能减少乙肝等疾病的发生,有针对性地控制健康问题的恶化,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从而真正实现“以健康为中心”的目标。
据了解,构建乙肝感染者“家庭成员保护圈”医防融合模式将在我市各县(市、区)同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