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5-0005





2025年04月23日

建强民间文艺人才队伍的思考

陈 科

陈 科

民间文艺人才作为乡村文化基因的活体库,他们掌握着不少传统技艺,是传承、发展和创新民间文艺以及推进乡村文化传播和发展的核心力量。随着乡村文化振兴的深入推进,民间文艺人才不断得到有效挖掘和培育,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引领性作用,但也存在着文艺人才流失、年龄结构老化、专业素养不足和发展平台有限等问题。笔者认为要加大对民间文艺人才的政策扶持力度,从完善民间人才教育体系、拓展人才发展平台等角度发力,进一步建强民间文艺人才队伍,推动乡村文化蓬勃发展。

加强政策扶持与保障

加强和提升民间文艺人才的政策扶持与保障力度,是文化传承的迫切需要。政策扶持能为民间文艺人才提供创作资金、场地等资源优势,社会保障则解决其后顾之忧。要结合乡村文化振兴总体布局,通过对民间文艺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明确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政策依据。要强化专项扶持资金引导,支持民间文艺人才的培训、创作、展示和传承等活动,尤其对优秀的民间文艺人才和项目给予资金奖励和补贴。从提供基本保障发力,解决民间文艺人才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安心从事民间文艺事业。

创新培养模式与机制

当前,许多民间文艺人才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其技艺和知识主要来源于家族传承或自身经验积累,在艺术理论、文化内涵挖掘、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欠缺,难以适应新时代对民间文艺发展的要求。例如,一些民间戏曲演员在表演中,仅仅停留在传统剧目的演绎上,缺乏对剧本的深入理解和创新诠释,无法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要建立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和社会传承相结合的多元化民间文艺人才培养体系,将民间文艺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职业教育中开设民间文艺相关专业,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民间文艺人才;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民间文艺人才培养,通过师徒传承、民间文艺社团等形式,拓宽民间文艺人才来源。坚持因材施教,根据民间文艺人才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培训内容不仅包括民间文艺技艺的提升,还应包括文化理论、创新思维、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激发民间文艺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拓展发展空间与平台

目前,乡村地区缺乏完善的民间文艺人才发展平台,包括展示平台、交流平台和市场转化平台等,民间文艺人才的作品和技艺难以得到充分展示和推广,这不仅影响其积极性,也限制了民间文艺的传承和发展。要搭建展示交流平台,如定期举办各类民间文艺展演、比赛等活动,为民间文艺人才提供展示作品和交流技艺创造机会;通过加强乡村与城市、不同地区之间的民间文艺交流与合作,拓宽民间文艺人才的视野,促进民间文艺的创新发展。要建立民间文艺与市场的衔接机制,帮助民间文艺人才将作品转化为商品,实现经济效益;通过鼓励民间文艺人才与企业合作,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文创产品,并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宽文创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民间文艺人才的收入水平。文艺作品只有与乡村发展充分结合,才能体现文艺赋能乡村文化发展的成效和维持文艺作品的生命力,要将民间文艺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通过开展手工艺品制作体验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乡村旅游,为民间文艺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如近年来藤县对狮舞和狮头扎作技艺的大力发展和推广,通过对狮舞人才的培育,搭建狮舞交流演出的平台以及对传统非遗项目狮头扎作的工艺传承和商品化转化,实现人才汇聚和文旅融合发展双重效益。

营造珍视民间文艺人才氛围

民间文艺作品凝聚着文艺人才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是乡村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名片,通过作品展现和技艺表演,能够吸引外界对乡村的关注,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优秀的民间文艺人才具备创新能力,能够将现代元素与民间文艺相结合,为乡村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他们通过创作新的民间文艺作品、创新表演形式等方式,使古老的民间文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魅力。如岑溪牛娘戏演唱者等一些民间音乐家,善于将乡村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风格相融合,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新曲目。在内容上让更多人了解到乡村文化的独特之处,吸引游客、投资等资源流向乡村,为乡村发展创造更多机遇。要在全社会营造重视民间文艺人才的良好氛围,通过加强文艺人才宣传,讲述其故事和作品,展现其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不断增强大众对民间文艺人才的直观感受和认知。

--> 2025-04-23 陈 科 1 1 梧州日报 content_96897.html 1 建强民间文艺人才队伍的思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