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学校将课间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然而,如何让15分钟成为学生的“充电时间”?如何让这15分钟“活”起来?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学校要充分保障学生拥有完整的课间自由。课间的重要作用之一,在于让学生自主调节状态,放松大脑,而不是被安排、被管理。教师应树立“不拖堂”意识,学校可将“零拖堂”纳入教学考核。
其次,学校要打造安全、有趣的活动环境。许多学校因担心安全事故而限制课间活动,这种做法会让校园失去活力。学校可以科学规划活动区域,开放操场、连廊、庭院等空间,设置明确的活动分区;也可以在有限空间内开发“微运动”项目,如跳房子、踢毽子、趣味跳绳、伸展操、手指操等。同时,学校要完善安全防护措施,在硬质地面上铺设缓冲地垫,定期检查活动器材安全性,增强学生安全意识。除运动区域外,学校还可设置图书角、棋类区等安静活动空间,涂鸦墙、乐高墙等创意空间,种植区、观景台等自然接触点等。
再次,尽量让每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学生的个性差异决定课间需求的多样性,学校应努力让活动类型多元化。动态类有球类、跳绳、追逐游戏等,静态类有阅读、棋牌、手工等,社交类有聊天、小组活动等。学校也可以定期组织趣味游戏、小型比赛,吸引学生参与。学校也可以推行“课间活动自主申报制”,让学生发起兴趣小组。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安全员”,实现同伴互助管理;设置“活动资源箱”,提供跳绳、沙包等共享器材。教师角色要转型,慢慢从“管理者”转变为“支持者”,适度参与但不主导学生活动,观察记录学生的互动情况,及时调解矛盾但不越俎代庖。
最后,学校要努力把课间变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课间是学生发展社交能力、学会自我管理的一大载体。课间自主游戏能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冲突解决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充满活力的课间能增进师生情感交流,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展现学校的教育理念。
当我们把时间、空间和选择权真正交还给学生时,课间就不再是课程表的附属品,而成为校园生活中最富生机的一部分。
(莫耀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