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5-0005





2025年04月28日

让“土特产”焕发朝气

梁钧南

八桂大地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孕育了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梧州六堡茶等独具特色的“土特产”。这些“土疙瘩”不仅是乡土记忆的载体,更是撬动乡村“大发展”的支点。如何让“土特产”从“深闺”走向“舞台”,从“地方风味”升级为“富民产业”,是各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答题。

思想破冰是产业突围的前提。长期以来,部分乡村受限于“小农思维”,对“土特产”的认知停留在自给自足层面,导致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发展优势。一些地区虽坐拥优质产品,却因缺乏品牌意识、市场思维,陷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破解这一困局,需打破固有观念。柳州螺蛳粉就是典型案例:从街头小吃到百亿产业,其成功秘诀在于将“土味”转化为“潮流”,通过工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让一碗粉“嗦”出大文章。这启示我们,要跳出“小农思维”的圈子,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产业化思维发展农业、以市场化手段运营产品,让“土特产”焕发朝气。

产业兴旺离不开全链条赋能保障。当前,广西“土特产”发展仍面临产业链短、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部分产品因缺乏统一标准,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地区物流体系滞后,导致“好东西卖不出好价钱”。破解这些难题,需多管齐下构建全链条保障。一是立标准,推动地理标志认证和行业标准制定,让“梧州六堡茶”“百色芒果”等品牌有“标”可依;二是畅渠道,完善冷链物流和电商基础设施,打通“田间到舌尖”的“最后一公里”;三是强保障,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与长效联农机制,聚焦中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痛点,建立“政策+市场+科技”协同发力的多元化保障机制,探索完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受益”的联农带农机制,通过订单农业、托管服务、股份合作、务工就业等方式,让农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产业振兴,关键在人。当前,乡村人才短缺、技术匮乏制约“土特产”产业升级。摆脱人才困境,需多措并举。一方面,要筑巢引凤,通过政策倾斜吸引电商达人、返乡青年、农业技术专家等“新农人”扎根乡村,为产业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要就地育才,培育本土“田秀才”“土专家”。更重要的是,干部队伍要深入田间地头当好产业发展“领航员”,分析消费趋势,精准定位市场需求,让“土特产”实现从“种得好”到“卖得俏”的华丽转身。

--> 2025-04-28 梁钧南 1 1 梧州日报 content_97244.html 1 让“土特产”焕发朝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