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5-0005





2025年05月01日

勤劳的六姐

陆 野

六姐是个闲不住的人,也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六姐从小就跟着大人们干农活,分担家庭的重任。六姐学了很多耕种本领,练了一身好力量。六姐还是个心灵手巧的女孩。那年,她学裁缝,拿回来很多图纸、木尺。我见着那些画着弯弯曲曲线条的图纸就头晕。六姐却很有耐心,一张一张摊开,仔细研究、裁断,比画尺寸。她还拣来一些不穿的旧衣服,剪样,在缝纫机上操作。一天天地练习,终于,六姐学会了裁剪布匹、车衣缝补。这在那时是不多见的。一时间,村里的人都拿衣服来叫六姐帮忙修补,买了新布的拿来叫六姐帮裁新衣裳。

我们村是个较偏僻的地方,四周群山环绕,只有一条山路通向外面,离镇上也远,步行得一个多小时。乡里人外出少,都和田地大山打交道。六姐到了婚嫁年龄,便嫁给同村的一个老实巴交的小伙子。按父母的话说,同村同寨的,遇事好照应。父亲母亲年纪大了,农忙时候,六姐也少不得去帮忙。婚后,六姐生儿育女,侍奉老人,耕田种地,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

干农活挺累的。特别是农忙时节,这边赶着收割稻谷,那边又得翻土犁田插下一造秧苗,还有收花生、玉米等,晒谷、晒花生豆类,农忙时节,连歇脚的时间也没有。六姐家有几块滂田,上面长稻谷,下面有滂眼,不小心踩下去,泥浆没到膝盖,有的甚至没过大腿,脚拔不出来。为了方便耕种,六姐还放了木头垫在上面,人踏着木头,小心翼翼地摸索。生产队分下来的田,六姐舍不得丢荒,说打得一箩算一箩,收得一筲算一筲。

除了耕种田地,六姐和村里的农人一样,还养猪养鸡,养鸭养鹅。逢年过节,便有自养的鸡鸭宰杀,猪养肥了还拿去卖钱。她还到山上割松脂。家庭副业搞起来,一样也不落于人后。六姐的三个孩子读书,从小学到大学,好大一部分学费,就是她平时辛苦劳作,积攒、节省下来的钱。

六姐夫常年去广东打工,很多时候,只有六姐一个人在家干活。六姐说,山里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条条都是出路,只要肯干,不怕累不怕苦,总不会挨饿。也是,即使是青黄不接的三四月,六姐家的大人小孩也不会饿着。磨一次豆腐又一餐,做一回木薯糍粑又一顿,换着样子吃。六姐家的缸缸罐罐,装满各种菜干豆子。我去探望她时,总会塞给我这样那样的,花生、绿豆、菜干、黄豆。六姐说:“又不用钱买,自己种的,拿去便是。”

后来,政府发放沃柑树苗,六姐和乡邻便大种沃柑,远一点的田和高山旱地都种了。到柑子成熟时,漫山遍野,黄灿灿的,整个村庄都成了金色的海洋。人们争相采摘果实,挑着一担一担的柑子在田野上穿梭,山上到处是欢声笑语。收购商开着大卡车在公路边收购,一会儿功夫,便装了满满一卡车。柑子个个丰盈圆润、肉汁饱满,小金山似的,看着这劳动成果,村民笑了,六姐也笑了。

六姐就是这样辛勤劳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六姐的儿女也很有出息,读书毕业后都找到了合适的工作,贡献社会,也为自己谋幸福。后来,六姐的儿子在梧州市区安了家,养了小孩。因为要带孙子,六姐不得不暂时放下家里的田地,到市区照看孙子。等到孙子长大上学了,六姐又回农村耕种她的田地。梧州市区离我们村不是很远,两个小时车程。六姐便两头走,这边住一段时间,那边住一段时间。去看望孙子时,请邻居帮忙照看一下家里的田地鸡鸭。她种出的稻谷杂粮,养的鸡鸭,每次儿子回来都大包小包装满车,六姐说,自己种养的,营养又健康。

六姐干了大半辈子农活,早就习惯了起早摸黑。那双粗大的脚板,一天不沾泥,那双粗糙的手,一天不握锄头,都会不舒服。在农村,像六姐这样的人很多,他们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正因为有这样许许多多勤劳的农人,才养育出许许多多来自农村的孩子,成为祖国的栋梁。

--> 2025-05-01 陆 野 1 1 梧州日报 content_97419.html 1 勤劳的六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