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5-0005





2025年05月01日

用一生去读《红楼梦》

罗超美

我不是红学专家,然而我喜欢读《红楼梦》。我也愿意用一生的时间去慢慢读懂它。

记得小时候,我的父亲对于孩子们读书一事,很是上心。父亲经常说,四大名著是一定要读的。后来我上了县里最好的初中,我用自己节省下的钱买了一本《红楼梦》。那时,我开始接触这本伟大的名著,如饥似渴却又懵懵懂懂。

那时的我,正是花季。读《红楼梦》更多是想感受宝黛二人的爱情。也许在我当时那个年龄的女孩子心里,爱情就是一切吧。那时,《红楼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人物很多,美女很多,宁荣二府的主子们生活很奢靡。宝黛二人明明情投意合,到最后却是一场空。我那时心里有无限个疑问,却也无人能给我解惑,只留下一片唏嘘在我心底。

高中几年,我的学业压力有点重。那时我无法有更多的时间去读《红楼梦》。书,我珍藏着。我知道,终有一天我会重新拿起它,品尝它。

再次品读这本书是我大学二年级那年。这一次,我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宝钗为人处世的圆滑平和,宝玉的倡导男女平等尊重女性的先进思想,黛玉卓越的才情和寄人篱下的忧愁,湘云的坦率,晴雯的洒脱,还有那在各种势力夹缝中生存的平儿……无一不在触动着我的心。再说那令我耿耿于怀的宝黛二人的爱情,我似乎多了一份理解。若论家境,当然是宝钗占优。若论感情,宝玉自然偏向黛玉。可是一个家族的决定,岂是那么简单。

透过曹雪芹的笔下,我看到了宝钗的才华。你看,宝钗在海棠诗会上作了一首《咏白海棠》,描绘了白海棠的高洁与孤傲。从这首诗,我看到了宝钗的深沉情感和自持。再看她的《临江仙·柳絮》,这首词以柳絮为题,体现了薛宝钗的自信和积极态度。那时我就想:做人也应该像她那样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方能不负韶华不负青春。

黛玉既然是宝玉心中认定的知己,她的才情自然不同寻常。

书中的第二十七回,暮春时节,黛玉目睹落花飘零,又感怀自身身世飘零,于是荷锄葬花,泣而吟此千古绝唱。诗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营造出凄美哀伤的氛围,直抒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喟叹。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则借写花事,暗喻自己在贾府的生活,表达了内心的压力与苦楚。而在第三十七回,海棠诗社初起,众人以白海棠为题赋诗。黛玉之作尽显其独特风姿,诗中“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勾勒出一幅清幽高洁的画面,暗示海棠花超凡脱俗,更寓自身品性。而“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则将白海棠与梨蕊、梅花相较,融三者之高洁、素雅、清冷于一体,正是黛玉才情与气质的投射。读到此处,我真正被黛玉的才华与品格所折服。人世间纷纷扰扰,能守住自己的初心,不随波逐流是多么的难得!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我已早已不是那个青葱少女。人生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尝过了酸甜苦辣,我渐渐放下了对于宝黛二人爱情不完美结局的执念。要坚信“爱情不是完美主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今天,我若是重新拜读《红楼梦》,我看到的更多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回想我所走过的路,是《红楼梦》陪伴了我成长,浸润了我的心灵,陪伴了我的每一个人生阶段。余生,我会用一辈子去读懂它。因为,我期待,遇见更好的自己。

--> 2025-05-01 罗超美 1 1 梧州日报 content_97420.html 1 用一生去读《红楼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