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发生时,除了洪水本身带来的直接威胁,一些潜在的健康风险也悄然潜伏,钩体病便是其中之一。认识钩体病,掌握预防方法,对洪涝期的个人和公共健康至关重要。洪涝期是钩体病的高发时段,本文科普一些钩体病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钩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所引起的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钩体呈细长丝状,菌体的一端或两端弯曲成钩状。钩体革兰染色阴性,在光学显微镜下,镀银染色易查见。在暗视野显微镜或相差显微镜下,可看见钩体沿长轴旋转运动,有较强的穿透力。钩体的抗原结构复杂,全世界已发现24个血清群,200多个血清型,新菌型仍在不断发现中。我国已知有19群,74型,并有新群不断被发现,常见的流行群是黄疸出血群、波摩那群、犬群、流感伤寒群、澳洲群、秋季群、七日群和爪哇群。
钩体病是怎样传播的
人类接触了携带钩体的动物(黑线姬鼠、黄胸鼠、褐家鼠和黄毛鼠等鼠类和猪、犬等家畜),或接触携带钩体动物尿液污染的疫水、土壤、食物后,钩体通过皮肤,尤其是破损的皮肤和黏膜进入人体内,引起感染。
哪些人容易感染钩体病
人群普遍易感,主要以农牧业者、水上运动员、户外探险者、抗洪抢险人员为主。那么,感染了钩体有哪些临床症状呢?
钩体病潜伏期一般为7-14天,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早期的症状和体征可以概括为“三症三征”。
三症。寒热:急起发热,体温可达40摄氏度左右,伴有寒战;酸痛:头痛,眼眶痛明显,全身肌肉酸痛;周身乏:全身乏力显著,肢体无力,行动不便。
三征。眼红:双眼球结膜充血发红,无脓性分泌物、无疼痛、无畏光感;腿痛:腓肠肌(腿肚子)压痛,轻压即有痛感,比较有特征性;淋巴结大:指腋窝、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
部分患者若治疗不及时可出现咯血、肺出血、黄疸、皮肤粘膜广泛性出血、低血压、休克、肾功能衰竭、脑膜脑炎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如果怀疑得了钩体病可做哪些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轻度增高或正常。约2/3的患者尿常规有轻度蛋白尿,镜检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重型患者可有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左移,血小板数量下降。
●血清学检查
显微凝集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病原学检查
血培养:发病1周内抽血接种于柯氏培养基,28摄氏度培养1-8周左右,阳性率为20%-70%,由于培养时间长,对急性期患者帮助不大。
分子生物学检查: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可特异、敏感、简便、快速检测全血、血清、脑脊液(发病7-10天)或尿液(发病2-3周)中的钩体DNA(脱氧核糖核酸)。适于钩体病发生血清转换前的早期诊断。
目前钩体病已有有效的治疗措施,建议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经过及时、科学的治疗,绝大多数钩体病的患者预后良好。
如何预防钩体病
●控制传染源
灭鼠:鼠类是钩体病的主要储存宿主,疫区应因地制宜,采取各种有效办法尽力消灭田间鼠类,同时也要消灭家舍鼠类。
猪的管理:开展圈猪积肥,不让畜尿粪直接流入附近的水沟、池塘、稻田;加强检疫;畜用钩体疫苗预防注射等。
犬的管理:消灭野犬,拴养家犬,进行检疫。
●切断传播途径
改造疫源地:开沟排水,消除死水,在许可的情况下,收割水稻前1周放干田中积水。兴修水利,防止洪水泛滥。
环境卫生和消毒:牲畜饲养场所、屠宰场等应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
注意防护:流行地区、流行季节,人们不要在池沼或水沟中捕鱼、游泳、嬉戏,减少不必要的疫水接触。工作需要时,可穿长筒橡皮靴,戴胶皮手套。
●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接种:在常年流行地区采用多价钩体菌苗接种,目前常用的钩体疫苗是一种灭活全菌疫苗。对易感人群在钩体病流行前1个月完成菌苗接种 ,一般是4月底或5月初。
药物预防:对进入疫区短期工作的高危人群,可服用多西环素预防。
(苍梧县人民医院 周培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