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年轻人越来越注重个体感受,常根据自身情感状态选择不同的服务或产品,情绪消费成为消费市场的新热点。然而,这一新兴消费趋势背后,隐藏着一些值得警惕的风险。对此,要理性看待情绪消费,推动这一新兴领域在健康、规范的轨道上发展,使其真正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支持模式。
主打情绪价值
当“花钱买快乐”成为人们的消费新趋势后,许多商家从中看到商机,从视觉、听觉、触觉等维度掘金情绪价值。
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青年人难免面临学业、工作、情感等多重考验。以叫醒哄睡、聊天倾诉、AI(人工智能)陪聊等虚拟商品,以及二次元谷子经济、潮玩手办物品等为代表的精神消费,是市场对用户情绪的深度挖掘和商业化利用,为一些渴望情感宣泄和心理慰藉的消费者打开了窗口。这背后,是消费观念的变迁:一些消费者不仅关注商品的物质属性,还愿意为情感体验和心理满足埋单。
消费市场的不断细分和多元化,为情绪消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南开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心理学系教授陈浩说,一些企业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用户画像,可精准捕捉用户的情绪状态,设计出满足其情感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用消费填补情感空白”?
消费者在追求情绪满足的过程中,可能受到各种诱惑,步步深陷其中。有年轻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精打细算,却在乙女游戏中豪掷千金购买虚拟服饰;有男性玩家为网游角色花费上千元购买“皮肤”;一些情绪消费者甚至挪用生活费,增加了个人或家庭的经济负担。陈浩认为,一些平台不断诱导用户购买情绪化商品或服务,其商业化特性可能让用户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过度依赖情绪消费,可能让用户形成“用消费填补情感空白”的错误观念。
南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梁峰说,这类消费能够短时间满足情感需求,若过度沉迷可能导致个体更深层次的情感缺失,让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更加疏远。
一些商家还利用消费者的好奇心和情绪需求,夸大其词,虚假宣传,推出各种新奇但无实际价值的商品或服务,诱导消费者冲动消费。消费者在实际体验后却发现与宣传相去甚远,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情绪消费平台通常需要收集用户的相关数据,用以提供个性化服务,像树洞倾诉、连麦语音等涉及隐私的网络途径可能存在泄密风险。消费者的身份信息、兴趣爱好、消费习惯一旦被不法分子获取,还存在发生网络诈骗的风险。
此外,情绪消费领域准入门槛低、从业人员资质参差不齐,相关服务缺乏统一标准。在某电商平台,倾诉、叫醒、陪聊、哄睡、安慰等虚拟服务五花八门,价格从几元至上千元不等,部分网店销量极高,但产品的服务内容、服务时间、从业人员资质等均无体现。
如何有效规避风险并进一步激活情绪消费?专家认为,应通过加强行业监管、提升用户素养等,更好地服务于情感消费需求。“只有在健康、规范的轨道上发展,情绪消费才能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支持方式,而非情感依赖的陷阱。”陈浩说。 (据《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