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看到一个小孩蹲在地上,饶有兴趣地看着一窝蚂蚁搬运食物。正看得入神,他的母亲站在旁边说:“你要仔细观察蚂蚁的动作,看好它们的队形,看看它们是怎样搬运食物的,回去后好好写一篇观察日记。”话音刚落,那孩子就一脸不痛快,赶快站起来,嘟囔一句:“这有什么好看的,我不看了。”说完就走开了,留下一脸错愕的母亲。
看到这个场景,我想,这个母亲是否是有点操之过急呢?孩子对某个事物刚有点兴趣,就急于将其转化为学习的机会,希望通过不断“教育”让孩子取得进步。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过度的教育往往适得其反,不仅无法激发孩子的潜能,反而可能扼杀他们的兴趣,阻碍其健康成长。这让我想起我朋友的儿子家明。
家明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六岁男孩,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每次看到他拿起画笔,专注地在纸上涂抹时,他的父母都感到非常欣慰。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和专注力,于是决定抓住这个兴趣点,好好“引导”一番。
一开始,家明的父母为他买很多绘画工具和书籍,还给他报一个绘画兴趣班。家明在兴趣班上表现得非常积极,每次回家都会兴奋地向父母展示他的作品。父母看到孩子的热情,非常高兴,但同时也担心他只是“玩玩而已”,没有真正学到东西。于是,他们开始对家明提出更高的要求。
每次家明画画时,父母都会在一旁“指导”,告诉他应该画什么、怎么画,甚至要求他按照书上的步骤来完成作品。他们还规定家明每天必须完成一幅“合格”的画作,并且要写上绘画的步骤和心得。家明开始时还能勉强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感到压力。原本充满乐趣的绘画,逐渐变成一项任务,他开始对绘画失去兴趣,甚至有些抵触。
有一天,家明的父母发现他把画笔和画纸都扔在角落里,问他为什么不再画画,家明低着头说:“妈妈,画画太难了,我老是画不好,我不想再画了。”
父母这才意识到,他们的过度教育已经扼杀孩子的兴趣,原本美好的艺术体验,硬生生地变成孩子的负担。笔者认为,家长可以尝试有智慧地把握对孩子教育的度。
不要把孩子的兴趣当任务。孩子的兴趣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动力。当孩子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主动去学习、去探索,这是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如果家长过度介入,把兴趣变成任务时,孩子就会感到压力和束缚。这种压力会让孩子对原本感兴趣的事情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失去兴趣。
给予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孩子天性爱玩,这是他们认识世界、发展能力的重要方式。在玩的过程中,孩子可以自由地探索、尝试,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在玩中学习、成长。以家明为例,过度的“教育”让他失去对画画的兴趣。
笔者认为,孩子能在快乐中成长,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快乐自信的人,这就是成功的教育。当孩子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探索、尝试,而不是用成人的思维和要求去束缚孩子。只有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他们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莫耀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