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郭俊杰 通讯员 雷开伟 韦颖钰)为有效防范消除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我市紧扣“源头治理、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工作思路,扎实推进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走深走实。数据显示,自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全市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发生率同比下降42.86%,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协同共治筑牢安全防线
日前,市消防救援支队联合相关部门深入美的广场小区开展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专项检查。检查人员通过“现场勘查+物业座谈+居民访谈”的方式,对高层住宅小区内的架空层消防设施、地下车库电动车停放区域、充电设施及疏散通道等关键部位进行全方位排查。
从去年4月起,市市场监管部门针对电动自行车商家的非法加装改装、有偿充电“价费”分离等问题开展专项检查,从源头规范市场秩序。
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司其职、协同作战。目前,我市消防、公安、市场监管、住建等部门,以及基层综合执法队、“一队一站”、网格力量,已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强大合力,定期深入居民小区、沿街门店、经营性自建房、电动自行车销售和维修场所等重点区域开展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检查。
截至4月底,专项整治行动累计检查居民小区825次,电动自行车销售门店220次,清理违规停放充电的电动自行车900余辆,处罚违法违规人员共57人,推动271家电动自行车销售门店建立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为电动自行车安全筑起坚实防控底线。
智慧赋能创新管理模式
在多方协同整治的基础上,我市积极探索充停设施建设新模式,以科技手段提升治理效能。
去年年底,市自然资源局发布《关于明确电动车停放充电场所相关建议要求的通知(试行)》,进一步明确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电动车停放充电场所相关建设要求,为把控规划电动自行车充电、停放的位置布局及消防安全问题提供依据。
市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专班积极推行“政企社民”四方共建模式,通过政府引导、社区动员、物业参与、居民共商,加快推动充电桩建设。目前,我市现有充电端口总数约3.3万个,极大地满足了居民的充电需求。
同时,专班持续推广在电梯安装电动自行车智能阻止系统,先后引导我市4个小区加装智能阻车系统48套,有效制止电动车进梯上楼入户停放充电,为居民安全再添一道“智能防线”。
宣教融合强化安全意识
今年3月,市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专班结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活动,到彰泰玫瑰园小区开展“电动自行车知识进社区”宣传活动,通过现场讲解、发放资料、互动问答等形式,向社区居民普及电动自行车新国标知识、以旧换新政策、充电安全等知识。
结合消防宣传“五进”,我市广泛发动宣传人员、志愿者、基层网格员等基层力量,深入住宅小区、出租房等场所全面开展“敲门行动”,先后发放《梧州市电动车停放充电消防安全规定》共2.4万余份,推送宣传信息提示1.5万余条,组织消防专场培训共9000余人次,通过多样化、多层次的宣传教育,不断强化群众的安全意识。
此外,我市还组织物业小区服务人员、街道办工作人员召开现场宣贯会7场,要求相关物业管理人员督促小区居民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行为,落实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管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