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纪荣兰 通讯员 黎怡)“我现在在‘宝妈生产线’工作,弹性工时和周末双休让我可以较好地兼顾工作和家庭。”市民聂女士求职时,得知万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灵活就业帮扶计划”后便前往咨询,“金牌就业管家”通过沟通发现她曾从事服装质检工作,立即对接合作企业梧州永驹制衣厂,帮助其成功入职。
聂女士的求职经历是梧州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发挥作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市人社部门不断深化“金牌就业管家”服务品牌内涵,通过优化站点布局、延伸服务链条、提高匹配效率等方式,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效,帮助重点群体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截至3月,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723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785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880人;全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新增1.42万人。
优化站点布局。市人社部门在高校、重点产业园区、商圈、社区、乡镇等地建立69个“家门口”服务站和21个零工市场等“金牌就业管家”服务站点,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并提供岗位推介、职业指导、创业培训,政策咨询、权益维护等“一条龙”服务。今年以来,全市零工市场共为632家次企业发布零工岗位18882个次,为4359人次提供服务,促进717人次求职成功;全市“家门口”服务站发布岗位数16.4万个次,共为群众提供各类服务3.04万人次。
延伸服务链条。市人社部门牵头建立“五方协同”创业帮扶机制,即通过人社部门提供政策支持、财政提供贴息、人民银行指导放贷、小微担保公司分担风险、经办银行上门服务的全链条服务,有效满足群众就地就近办理创业担保贷款需求。截至3月,全市共审核审批创业担保贷款165笔,发放贷款7328万元,带动就业1063人。
提高匹配效率。市人社部门先后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服务月”等专项活动,通过“就业+园区”“就业+商圈”等“就业+N”的形式广泛开展招聘活动。截至3月,全市开展招聘活动121场,实现一季度百日百场目标,组织企业1893家次进场,提供岗位2万多个,协助我市企业招工4205人。同时,市人社部门开通点对点送工服务专车74车次,输送务工人员1345人,其中,送到重点企业、重点园区及重点行业1176人,让劳动者从“家门口”直达“厂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