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 骊
鹤冈返照
(清)关正运
城西隔岸叠峰稀,落日平冈见鹤飞。
山上赤腾余倒景,江心红映半斜晖。
四围暮色侵樵径,一片霞光向钓矶。
最是可观翻石壁,水边人立似衣绯。
——选自《梧州历代诗词选》
关正运是清代岑溪籍诗人,后迁居至苍梧县,考取康熙元年壬寅(1662年)中甲子科举人第五名,他的科举成绩和文学创作,反映出当时广西地区文人的文化水平和艺术追求。关正运生活在清代初期,社会逐渐从战乱走向稳定,文化教育也逐渐恢复和发展。这一时期,梧州作为岭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商业繁荣,这使得关正运的诗歌充满了赞美。
在《鹤冈返照》这首诗中,诗人描绘出一幅如幻似真的日暮山水图,以其独特视角,将鹤冈的黄昏景致娓娓道来,给读者如身临其境的感受,不自觉地沉醉在落日余晖晕染的天地间。
首联“城西隔岸叠峰稀,落日平冈见鹤飞”,短短两句,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悠远开阔的画面。诗人站在城西,目光越过宽阔的江面,望向对岸连绵起伏,渐次稀疏的山峦。这时,夕阳正徐徐西下,余晖洒在平冈之上,一只或几只白鹤在余晖中振翅高飞,它们的身影飘逸在金色的天幕下,格外灵动。诗人通过一静一动的对比,把山峦的沉稳与白鹤的轻盈写得活灵活现,瞬间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场景,为整首诗奠定了闲适而又宏大的基调。动静结合的手法,使画面更加生动有灵气,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
颔联“山上赤腾余倒景,江心红映半斜晖”,诗人将目光聚焦到落日的色彩上。山上,赤红色的余晖如同奔腾的火焰,沿着山势蔓延,这是夕阳在山峦上留下的最后一抹浓烈色彩。当余晖倒映在江面上时,江水被染成一片通红,波光粼粼间,斜阳的光辉被江水揉碎又重新组合,呈现出一种如梦如幻的美感。诗中“赤腾”与“红映”,将夕阳的余晖与江水的碧绿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在增强画面美感的同时,也赋予诗歌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氛围。诗人通过对山上与江心景色的细致描绘,从视觉上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冲击,读者能从中深切感受到落日余晖的磅礴与壮美。
颈联“四围暮色侵樵径,一片霞光向钓矶”,随着时间的推移,暮色渐渐从四周笼罩而来,慢慢侵蚀着山间的樵径,原本清晰的小路在暮色中变得模糊不清,好像瞬间被大自然的画笔轻轻涂抹。而此时,霞光却依旧执着地洒向江边的钓矶,那抹温暖的光,在逐渐黯淡的天色中显得愈发珍贵,宛如在黑暗中点亮的一盏明灯,为这幅黄昏拼图增添一丝静谧与神秘的氛围。这两句诗,从空间上进一步拓展了画面,既有暮色笼罩下的整体朦胧感,又有霞光映照钓矶的局部明亮感,层次分明,意境深远。
尾联“最是可观翻石壁,水边人立似衣绯”,诗人将视角拉近,聚焦于水边的石壁和站立的人。石壁在夕阳的映照下,像是被翻转过来,原本冷峻的石壁此刻也被染上一层绯红色,熠熠生辉。而水边站立的人,在霞光的笼罩下,身影好像穿上一件绯红色的衣裳,与周围的景色融为一体。这画面极具视觉冲击力,人与景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和谐而美妙的画卷,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人类融入自然的美好。诗人在这里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山的倒影是虚,而水边的人物是实,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画面更加立体,同时也寓意着现实与理想的交融。
整首诗,关正运用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色彩和巧妙的构图,将鹤冈返照这一自然景观描绘得淋漓尽致。从开篇的远景勾勒,到中间对色彩和光线的细致刻画,再到结尾对人物与景物的融合,诗人一步步引导读者深入诗境,领略鹤冈黄昏的独特魅力。同时,诗中也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那份宁静与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