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5-0005





2025年05月10日

“小峰家庭农场”的创业故事

——小记蒙山县夏宜瑶族乡青年致富带头人梁峰

记者 黄子萃 通讯员 赖莉莉 温华旺

本报记者 黄子萃 通讯员 赖莉莉 温华旺

城市霓虹难掩乡愁,工厂流水线上的日夜奔忙,终究抵不过对留守妻儿的牵挂。2017年,响应蒙山县青年返乡创业号召,在外漂泊十余年的蒙山县夏宜瑶族乡芦山村青年梁峰毅然返乡。

“当时,我不想离家太远,也希望能在家乡创业。”回到家乡的梁峰与妻子将老宅改造成鹅舍,购入1000只鹅苗,“小峰家庭农场”的创业故事就此启幕。

创业初期,技术空白让梁峰交足“学费”:不懂分群饲养,小鹅被踩踏伤亡;让鹅直接睡在水泥地板上,出栏的时候,鹅肚子底下长不出毛,被收鹅的老板说是“烂肚鹅”,几经波折才亏本卖出。

“跌倒了就爬起来!”梁峰骨子里的韧劲被激发。他骑摩托车遍访周边养殖大户,重新拓建栏舍、铺设木屑,将房前小溪拓宽,让鹅游泳。为精准掌握饲料配比,他自己耕种甜象草、南瓜等鹅食青料。小鹅咽不下大块青草,他就细心地切碎菜叶,把玉米打成粉,混合喂养小鹅。

盛夏时节,鹅舍内热浪蒸腾。梁峰夫妇默契配合,一人稳抓鹅颈,一人精准注射,给鹅全部打上疫苗,汗珠混着尘土在脸上划出深浅沟壑。梁峰说:“养一批鹅要100天左右,每批鹅要打3针疫苗,再热再脏也得守住品质关。”

这份执着,让“小峰鹅”良好的口碑不胫而走,广东、贵州客商直接驻点收购,再直供粤港澳大湾区,年产值节节攀升。梁峰说,鹅舍每年能养10批次肉鹅,每批次产量1000羽,每次利润2万元左右。2020年,芦山村将5万元的第一书记扶贫专项经费注入“小峰家庭农场”,每年为村集体增收4000元。

“以后我们就跟着你干了!”村委和乡亲们对梁峰寄予厚望。去年年底,当地多部门联合投建综合养殖基地,总投资59万元的标准化鹅场正式运营。村集体经济合作联社负责运营,梁峰团队负责技术指导与养殖管理,优先吸纳脱贫户就业。项目首年即实现纯利润24万元,乡亲们在“家门口”便实现了稳定增收。

“独木难成林。接下来,我打算培育鹅苗,为有养殖意向的农户提供优质种苗,并全程提供饲料与技术支持。待农户养殖成熟后,再统一收购销售,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闭环。”今年35岁的梁峰并没有满足现状,开始筹划着将来的事业版图。

每日,在芦山村蜿蜒的乡道上,梁峰驾驶着满载鹅饲料的皮卡车向农户赊销鹅苗、提供技术包,他要把这条以产业振兴撬动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路越走越宽。

--> 2025-05-10 记者 黄子萃 通讯员 赖莉莉 温华旺 ——小记蒙山县夏宜瑶族乡青年致富带头人梁峰 1 1 梧州日报 content_97728.html 1 “小峰家庭农场”的创业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