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5-0005





2025年05月13日

■ 健康科普

了解血型

潘家珍

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献血前的血液筛查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而血型又是筛查项目中献血者最感兴趣、问询最多的项目:“我是什么血型?”“血型有多少种?”“什么血型的人最多?”“为什么没有C型血?”……本文将科普人们最熟知的血型系统——ABO血型系统的知识。

血型的定义和类型

血型是以血液抗原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遗传性状。

广义的血型应包括血液各成分的抗原在个体间出现的差异。狭义地讲,血型专指红细胞抗原在个体间的差异;现已知道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乃至某些血浆蛋白,个体之间都存在着抗原差异。最常见的血型分类系统是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ABO血型系统将血型分为A型、B型、O型和AB型四种主要类型。这是由A抗原和B抗原决定的,它们存在于红细胞的表面。例如,A型血型有A抗原,B型血型有B抗原,AB型血型有A和B抗原,O型血型则没有A和B抗原。在献血前筛查工作中,专业人员采取的是由单克隆抗A、抗B血清分别与未知血液样本混合在一起,通过特异凝集反应来判断血型。

Rh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将血型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两种类型。这是由Rh因子(D抗原)的存在或缺失决定的。如果红细胞表面有Rh因子,就是Rh阳性;如果没有,就是Rh阴性。而Rh阴性血就是人们常说的稀有血型“熊猫血”。

血型比例

我国的血型比例为:O型血占人口比例的40%左右,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A型血占人口比例的30%左右,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B型血占人口比例的20%左右;AB型血占人口比例的10%左右。

ABO血型抗原还具有种族差异。例如,中欧地区的人群中,约40%的人为A型,近40%的人为O型,10%的人为B型,6%的人为AB型;90%的美洲土著人为O型。

ABO血型的命名

人类最早认识的血型系统就是ABO血型系统。有“血型之父”美誉的奥地利免疫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1900年用自己和5位同事的血,离心后分别观察血清与不同人红细胞的反应结果,发现有些混合后呈现均匀的淡红色,有些凝结成团絮状。血液反应呈现三种不同的类型,兰德斯坦纳将其分为了A、B、C型。

没错,一开始确实有C型的存在,但为了符合红细胞与其他组血清混合后不凝集这一反应特点,便将C型改为了O型。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偶尔能听到献血者在筛查血型确认自身血型为O型血时,开玩笑说“我是0(阿拉伯数字0)型血”。其实关于O型命名的来源,其中有一种说法就是:O型不是英文字母O,而是阿拉伯数字0,意思是,这种血型是没有反应的;另一种说法:是用了德语“Ohne”(翻译为:没有,指代不凝集)的首字母O。可是无论哪种说法,都是为了表达不凝集的这一特点。

1902年卡尔·兰德斯坦纳的两名学生,重复了老师的实验,发现了第四种血型的存在,即现在的AB型。1927年经国际会议公认,采用兰德斯坦纳原定的字母命名,即确定血型有A、B、O、AB四种类型,至此现代血型系统正式确立。

输血原则

历史上有对输血有多次记载,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人类之间,人类互相之间的输血过程,也诞生了许多黑历史,目前能被大多数人认可的现代输血技术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

输血是抢救生命的重要措施之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输血以输注同型血为原则。例如:在正常情况下A型血的人输A型血,B型血的人输B型血。这是由于在输入血型不相容的血后,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引起红细胞的破坏,血红蛋白大量释放,机体会出现溶血、黄疸现象;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血小板、白细胞,细胞凝集成团触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大量血红蛋白从肾脏排出,在肾小管内沉积堵塞,脱水等损伤肾脏,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因此,输血时必须注意血型的选择,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

(梧州市中心血站 潘家珍)

--> 2025-05-13 潘家珍 ■ 健康科普 1 1 梧州日报 content_97847.html 1 了解血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