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至80年代,是我的童年时代,那时没有琳琅满目的课外读物,陪伴我的,是一盏如豆的煤油灯,我经常在那昏黄灯光下如饥似渴地读书。
那时候,农村还没有通电,夜幕降临后,家家户户都会点亮一盏煤油灯,那微弱的光芒,像是黑暗中坚守的卫士,给人带来温暖和安全感。
我家的煤油灯是母亲亲手做的。一个普通的玻璃瓶,瓶盖上插着一根用棉绳搓成的灯芯,往瓶里倒上煤油,一盏简易的煤油灯就做好了。母亲总会小心地给灯添上油,亲手点亮这盏带着温度的煤油灯,那跳跃的火焰,瞬间点亮了整个房间。那微弱而温暖的光芒,似轻柔的羽翅,撩拨起心中莫名的喜悦与骄傲。
每天吃过晚饭,收拾好碗筷,我便会端着那盏煤油灯,坐到那张破旧的桌子前,开始我的读书之旅。
在昏黄灯光下,父亲常常为我和弟弟、妹妹讲述古人的勤学故事,那些故事如璀璨的星芒,照亮了我们懵懂的心灵。父亲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立志向学、好好做人。言罢,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本,如勇敢的探险家般,继续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母亲有时在一旁静静相伴,有时为我们三兄妹缝补破旧的衣服,手中的针线穿梭如岁月的音符,从未停歇。那温馨的场景,宛如一幅永恒的画卷,镌刻在记忆的深处。
煤油灯下,灯光昏黄而摇曳,像一只不安分的小精灵,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书中世界的渴望。我贪婪地读着手中的书,那是从同学那里借来的小人书,书页已经泛黄,边角也卷了起来,但里面的故事却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我跟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上天入地,降妖除魔;和福尔摩斯一起侦破一个个离奇的案件;为安徒生笔下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遭遇而泪流满面。在这昏黄的煤油灯下,我随书中情节或欢笑或落泪,仿佛与书中人物一同经历着人生的起起落落。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让我忘却了周围的一切,沉浸在书的海洋中。
然而,读书的时间长了。灯芯烧得太久,火焰变得微弱,我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用针挑一挑灯芯,让火焰重新明亮起来。有时候,一阵微风吹过,灯火摇曳不定,甚至差点熄灭,我赶紧用手护住灯光,生怕它消失在黑暗中。还有的时候,因为长时间盯着灯光,眼睛又酸又疼,但我依然舍不得放下手中的书。
记得有一次,我正读到精彩处,突然一阵大风刮来,把煤油灯吹灭了。屋子里顿时陷入了一片黑暗,我心里一阵慌乱,急忙摸索着找到火柴,重新点燃了灯。那一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盏煤油灯对我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我读书的照明工具,更是我通向知识世界的桥梁。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处处都通了电,那一盏盏煤油灯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我们坐在明亮的台灯下,阅读着精美的书籍或电子书籍,但孩童时代在煤油灯下与书相伴的时光,那昏黄的灯光,那跳动的火焰,那充满书香的夜晚,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
(卓尚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