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野外踏青,途中经过一片小竹林,意外地发现竹林里有几根小竹笋冒出了地面,看着这些尖尖的小竹笋,让我想起了童年时和小伙伴去挖野生小竹笋的往事。
小时候,村民种植的蔬菜种类很少,每到三四月份,各家各户的蔬菜基本上都处于青黄不接期。为了帮助家里改善伙食,丰富菜式,孩子们会自发地跑到山坡上去挖野生小竹笋。野生小竹笋便被端上了餐桌,变成了村民家庭里的一道美味的菜肴。
天气逐渐变暖,正是竹笋生长的好时节,也是野生小竹笋的最佳采摘时间。那时候,在家乡屋后背的小山坡上和晒场边的小坡地上,都密密麻麻地长满了野生小竹子,那笔直的小竹竿就像笔杆子般大小。在清明节前后,一根根小竹笋争先恐后地从地里探出了脑袋,使劲地往上生长。
那时候,每天天刚蒙蒙亮,孩子们就起床了,三三两两结伴行动,拿上小布袋和一根尖利的竹签,飞跑到后山的小山坡上、晒场边的小坡地上去挖野生小竹笋。来到山坡上,我们钻进竹林丛中,在小竹子间来回地穿梭,火眼金睛地扫视着竹林下的每一个角落,快速地寻找小竹笋的身影。
竹林丛里,孩子们的吱吱喳喳声和欢笑声,瞬间打破了乡村早晨的宁静。“这里有一根”“那里又有一根”……我们每发现一根小竹笋,都显得特别兴奋,都会第一时间给其他的孩子“报喜”。看见长得高一点的竹笋,我们会沿着地面“一拔了之”。若是遇见刚长出地面不久的小竹笋,我们就会小心翼翼地扒开覆盖在小竹笋根部的竹叶和其他杂物,然后用竹签去挖其根部的泥土,挖到根部充分裸露之后,再用手轻轻地拔动、拔断竹笋。我们将小竹笋放到袋子里,继续在竹林里移动,寻找下一个“目标”。
天已完全放亮时,我们已经“翻”遍了小竹林,满载而归,此时心里觉得很满足。回到家里,吃了粥,便开始剥竹笋壳了。我左手捏着笋根,右手拇指和食指掐着竹笋的壳儿,小心翼翼地、一层一层地从根部往笋尖剥。一根根剥好壳的白嫩鲜脆的笋肉摆放在地板上,散发着淡淡的、诱人的清香。这时候,调皮的孩子总要捡几个剥得比较完好的竹笋壳套到手指头上,张牙舞爪地扮鬼脸。
我们将剥好壳的笋肉清洗干净后,放入清水中,加入一些食盐,先泡半个小时左右;接着,将泡好的笋肉捞出,放入沸水中焯水,并不断搅动竹笋,直至竹笋熟透;然后,再将熟了的竹笋捞出来,放入清水中泡凉,并用手轻轻地捏压,帮助竹笋将多余的水分排出,去除苦味;最后,再换上一盆新的清水继续浸泡到晚上。
到了晚上,父亲便将那些小竹笋从清水中捞出来,切成了小片,并加入蒜末,放到锅里一起翻炒。当父亲把炒好的竹笋端上饭桌,一股竹笋的鲜香味扑面而来,瞬间激发了我的味蕾神经,使我食欲大振。我吃着那鲜美可口的小竹笋,感觉就像是吃到了山珍海味一样,那味道至今都忘不了。
长大后,我再也没有去挖过野生小竹笋了,但是童年时期和小伙伴们一起到山坡上挖野生小竹笋的经历,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 (朱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