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那年,我决定把自己重新养一遍”“单身的30岁,就是富有时的20岁”……近年来,年轻人群体中兴起了“重新养自己”的热潮:有人受困于儿时的家境窘迫,长大后去超市把零食堆满了购物车;有人拾起了因学业压力,不得不放弃甚至不敢开始的兴趣爱好;有人则尝试抛弃多年来养成的“老好人”“好孩子”心态,走出拒绝规训的第一步……当年轻人开始“重新养自己”,他们想要得到的究竟是什么?他们期待与怎样的自己重遇并和解?
与自己年少时的“执念”重逢
相比于投入巨大的精力和爱意养花、养鱼、养宠物,这一届年轻人似乎终于醒悟,开始将更多的爱投入到自己的身上。一些受困于儿时现实压力的年轻人们,在成长为独立自由的大人后,开始充当自己的父母,在不受规训、不被限制的当下,重新养育起自己心里那个“窘迫”“孤独”的小孩。
有的人选择圆儿时的梦想。把零食堆满超市手推车是什么体验?桐桐说,为了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她花了整整28年。她出生于一座西北小城,儿时家境艰难,只有在采购年货时,她才能得到一袋虾条。她说,每年最窘迫的时候就是班里的新年联欢会,她两手空空看着同学们互相交换零食,恨不得自己“被所有人遗忘”。所以,当毕业工作之后,她拿着第一个月的薪水走进超市,在零食货架上“扫货”时,感到一种喜悦夹杂着悲伤的复杂情绪。“原来一度让我这么难堪的事情,其实只需要花二三百元钱。”
有的人选择找寻自己的热爱。夜校成为年轻人夜生活的新场所。当提及为何上夜校时,不少年轻人给出的答案是“为了弥补儿时的遗憾”。在被书山卷海围堵的青春岁月中,发展一门爱好,对于很多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一名在夜校学习古筝的年轻女生说,她终于在夜校中与自己年少时的“执念”重逢。在双手接触古筝的那一瞬间,她感慨:“世界这本书,我又读了一页。”
有的人则是开始原谅不听话、不完美的自己。“打压式教育”“扫兴式父母”……社交平台上兴起的“家庭教育”热词,折射出的是许多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真实疼痛。在少年时期,因教育方式的错误引导,自卑怯弱、习惯应承、不懂拒绝等“被规训感”,成为很多年轻人想要努力改变的不良心态,更有人将“学会说不”当成“重新养自己”的第一课。
拥有了指挥自己人生的权利
有人说,“重新养自己”传达出的是年轻人“没被养好的匮乏感和一种想要活出另一种人生的强烈渴望”。也有人说,赚钱以后,养的第一个“孩子”就是自己。
相比一些同龄人在发奖金或是得到一笔不菲收入后购买奢侈品、电子产品,桐桐更喜欢买些小饰品和小玩偶取悦自己。“我想要弥补我心中那个小小的遗憾。”她说,从小因家境产生的不配得感和过于理性谨慎的消费观念虽依然在影响她,但能够毫无负担地购买那些“于生活无用,于快乐有用”的“可爱小垃圾”,是她尝试着更爱自己的第一步。
“重新养自己”,意味着那个曾经无法独立行走的自己终于成为一个成熟的大人,拥有了指挥自己人生的权利。这也意味着,年轻人主体性逐渐觉醒,开始自己对自己负责。他们更期待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而活,看一看原生家庭以外的世界是否符合自己的想象。
新加坡心理学专家陈永康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对自我进行二次养育,用你一直希望被爱的方式爱自己。我们和父母的关系经常一成不变,却总希望有一天他们会改变,以不同方式来爱我们。与其等待他们给予我们需要的肯定和确认,倒不如自己行动,来满足我们内心深处“孩子般”的需求。
(据《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