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况下,肾脏、肝脏等器官就像人体内高效的“污水处理厂”,不断清除血液中的废物和毒素,维持河水的清澈与活力。然而,当这些“工厂”功能严重受损,或者血液中突然涌入大量有害物质时,生命之河就可能变得污浊不堪,威胁生命。这时,就需要一种强大的外力介入——血液净化技术。
什么是血液净化
血液净化就是将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通过一个特殊的“净化装置”去除血液中多余的水分、代谢废物、毒素、致病物质或药物等,再将净化后的血液回输回体内的过程。
常用血液净化模式
根据清除目标物质的不同原理,血液净化发展出多种模式,就像不同的“清洁工具”。
血液透析:利用半透膜两侧的浓度差和压力差。血液在膜的一侧流动,透析液(一种特制的电解质溶液)在另一侧反向流动。血液中的小分子废物(如尿素、肌酐、多余电解质)和多余水分会透过膜孔进入透析液被清除。透析液中的有益物质(如碳酸氢根)也可补充进血液。主要适用于急慢性肾衰竭(最常见)、某些药物或毒物中毒(小分子)等。
血液滤过:模拟肾脏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在跨膜压作用下,血液中的血浆水和溶解在其中的中小分子溶质(包括部分中大分子)一起被“挤压”过滤出来(称为“超滤液”),然后向血液中补充等量的、接近生理成分的置换液。这个清除过程更接近肾脏的自然工作方式。主要适用于急慢性肾衰竭、严重全身性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需要清除中、大分子毒素的情况等。
血液灌流:血液直接流经装有吸附剂的灌流器。这些吸附剂就像“强力磁铁”或“海绵”,通过物理吸附或化学结合,特异性地吸附血液中的某些毒素、药物或致病物质。主要适用于急性药物或毒物中毒、肝衰竭、脓毒症辅助治疗、某些免疫性疾病等。
血浆置换:将患者的全血引出,通过离心或膜分离技术,把血浆和血细胞分离开。然后丢弃含有致病物质的血浆,同时补充等量的新鲜冰冻血浆或白蛋白溶液,最后将补充液和血细胞混合后回输体内。主要适用于重症肌无力危象、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通常指缓慢、持续进行(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血液净化。它模仿肾脏持续工作的特点。主要适用于重症患者的急性肾损伤(尤其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多器官衰竭)、严重脓毒症、需要精细容量管理的情况等。
接受血液净化需注意的事项
血管通路是关键
血管通路是血液净化的“生命线”,其建立和维护至关重要。常见的血管通路包括动静脉内瘘和中心静脉导管。动静脉内瘘适用于长期透析患者,它通过手术将动脉和静脉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血流丰富的通路。患者在术后应避免在内瘘侧肢体测量血压、抽血、提重物等,以防压迫血管导致血流受阻。同时,要定期检查内瘘的血管杂音和震颤,确保其通畅。中心静脉导管则适用于急性肾损伤或需要临时透析的患者。
治疗过程中的配合
在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患者的配合至关重要。首先,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在治疗过程中,要保持安静避免大幅度活动,以免影响血流量或导致血管通路移位。同时,要注意观察自身情况,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治疗风险与并发症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低血压、出血、感染、电解质紊乱等。低血压是血液净化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与超滤过多、血容量不足等因素有关。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短时间内大量脱水,以免引起血压过低。出血风险主要与抗凝剂的使用有关,患者在治疗前后要注意观察有无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异常情况。感染是血液净化治疗中的严重并发症,尤其是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患者要注意保持导管出口处的清洁,避免接触水和污染物。
治疗前后的自我管理
治疗前,患者要按照医嘱进行充分的准备,要注意摄入适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避免高钾、高磷食物。同时,要控制水分摄入,避免出现水肿和心衰等情况。治疗后,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活动,以免加重身体负担。要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梧州市人民医院 欧阳孔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