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岑溪市筋竹镇筋竹古街里有一条约3米宽,长不足100米的小街,名叫卖箩巷。这个巷名并非随意取之。这条小巷自清朝末年到20世纪80至90年代期间,每逢圩日,来自筋竹镇周边的村民都在这里摆卖竹箩筐,巷子也因此而得名,成为筋竹古街一部分。
据有关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如今的筋竹镇一带建立了众多商业街道,商贸业、手工业发达,卖箩巷便是当时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当时,一些群众在街巷两边搭建简陋的瓦屋和木棚,售卖茶水、粥等供应赶圩的人,还有村民在路旁的空地摆卖箩子、织品、家禽和布匹等。彼时,这里是群众交易买卖的集散地。
在我的记忆里,每年早造、晚造稻谷收割时节,在圩日那天,卖箩巷整条街道都摆满了竹箩筐。过去,农民收割稻谷时都是用竹箩筐将谷子从田里挑回家的,每到收割稻谷时,人们总是到卖箩巷里选购竹箩筐。那时候,卖箩巷热闹非凡,人们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在街道上回荡,人们挑选好自己心仪的竹箩筐,付款成交。在卖箩巷,除了竹箩筐在街上摆卖之外,扁担、草席、牛绳、竹篾织品等都可以买到。人们用竹子精心编织着竹箩筐,天刚放亮,就会挑着竹箩筐赶到卖箩巷摆卖,每一担箩筐装着人们改变生活的希望。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传统手艺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现在,人们不再用竹箩筐作为盛装稻谷的用具了,也很少用箩筐盛装东西了。如今的卖箩巷,也很少有人摆卖箩筐了。竹箩筐,或许并不起眼,但却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现在每当提起卖箩巷,不少老筋竹人的眼中仍然会闪过一丝怀念与感慨。我想他们怀念的,不单是那条热闹繁荣的小巷,或许还有那些用手艺编织的时光,那是一代筋竹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手艺人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传承。
(卓尚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