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我市道路两旁的绿化树成为城市一道亮丽风景线。特别是芒果树上果实缀满枝头,形如鹅卵,翠绿泛黄,十分惹人喜爱。殊不知,这些看似诱人的果实背后,潜藏着食用风险——汽车尾气、空气中的粉尘、树木养护使用的药物残留等。这些由园林部门精心规划的绿化果树本是为城市增添生态美感与季节韵律的“绿色使者”,却因果实频遭采摘食用,悄然衍生出新的安全管理问题。笔者认为,相关部门需高度重视,构建全链条防控体系,将风险化解在前端。
强化源头治理、优化布局规划。一方面,相关部门应优化绿化果树的品种选择与合理布局,在人口密集区、交通主干道周边,可适当减少易结果实的果树种植比例;另一方面,对已有的结果树木,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调控花期或减少坐果率,从根源降低果实产出量。
加强宣贯、提高认知。采取媒体宣传、公告等形式告知市民:观赏类植物与食用类植物有区别,园林绿化部门选用果树品种更注重观赏性而非食用性。因此,观赏果树的果实通常低糖涩口,不宜食用,有些吃了还可能引起身体不适;况且,行道树本身比较高大,枝条脆弱,随意采摘既不文明也不安全。同时,根据《城市绿化条例》规定,擅自采摘绿化带果实,相关部门有权依法处罚。
全民参与、社会共治。绿化果树作为城市公共资源,可探索建立“园林养护+社区巡查+志愿者监督”联动机制,鼓励市民发现绿化树木存在安全隐患或被砍伐、其果实被采摘等现象时,可向园林部门反映。只有人人参与监督与保护,我市绿化景观才更美、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