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是生命的河流,而血小板则是这条河流中不可缺的“守护者”。当人们谈论献血时,常想到的是鲜红的全血捐献,却鲜少关注另一种重要的献血方式——机采血小板。这种通过现代科技精准分离的血小板,正成为医疗中挽救生命的关键力量。而精准的检验技术确保了血小板制品的安全性。本文科普一些机采血小板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机采血小板
机采血小板是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从健康献血者血液循环中单独分离并收集的血小板。其核心原理是:献血者血液流经一次性密闭管道时,在离心力作用下按成分分层,设备精准收集血小板层,同时将红细胞、血浆等其余成分实时回输至献血者体内,整个过程约需60~90分钟。
机采血小板优势
血小板总体积虽然占血液成分不到1%,但在止血和伤口愈合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一个健康成年人体内血小板的正常值为(100~300)×109/L(升),血小板寿命仅7~10天,需要骨髓持续生成补充。
传统血小板获取方式是从全血中分离,但存在明显局限:每200毫升全血能提取约2.0×10110个血小板,而一位患者通常需要8~12个不同捐献者的血小板才能达到治疗剂量。而机采血小板只需一位捐献者连接至专用设备,通过一次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即可以采集获得大于或等于2.5×1011个血小板,相当于传统方式8~12人份全血分离的血小板总和。而捐献者的血液经离心分离后,血小板被精准收集,其余成分则安全回输体内。这种“高纯度、高浓度”的特点使临床输注效果显著提升,同时也避免多人份血液混合输注带来的免疫反应风险,大幅降低输血不良反应。
与传统血小板获取方式相比,机采血小板展现出多重优势:首先,纯度高,红细胞和白细胞污染率极低,减少了输血不良反应风险;其次,每袋血小板来自单一捐献者,经输血传播疾病感染风险降低。临床数据显示,机采血小板输注后24小时校正计数增量(CCl)比传统血小板高出30%~50%,止血效果更为显著;再次,从捐献者角度看,整个采集过程采用一次性无菌管路,更安全可靠。由于红细胞和血浆大部分回输体内,捐献者血容量变化小,恢复更快,捐献更灵活。健康成年人每两周可参加一次机采血小板捐献,每年最多24次。而全血捐献需间隔6个月。
机采血小板临床应用
机采血小板是临床救命“特效药”。血小板是止血、凝血的核心成分,机采血小板已成为血小板异常疾病治疗的首选,例如,广泛用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大出血创伤患者,以及化疗后的骨髓抑制患者、产后大出血的产妇等救治。若缺乏血小板输注,上述患者可能面临出血或致命风险。机采血小板的高纯度和安全性,使其成为临床不可缺的“救命资源”。
机采血小板虽然优势明显,但由于其设备投入成本高、操作人员需要专门培训等因素制约,其在我国的普及仍面临挑战。近年来,随着各地医疗保障力度加大,相关数据也显示,我国机采血小板采集量逐渐增多,满足临床需求的能力持续提升。
守护血液安全的“防火墙”
检验是机采血小板保障临床用血安全的核心。血站在这一环节严格把关,构建起多层防护。
初筛:快速锁定合格献血者。献血者登记后,需进行初步体检(测量体重、血压、心率等)及静脉采血检测,重点筛查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转氨酶(反映肝功能)等指标。例如,若献血者血小板低于标准,或近期服用阿司匹林类药物(影响血小板功能),将被建议暂缓捐献。
实验室检测:问题血液“零容忍”。采集的血液样本需送至实验室进行传染病病原体筛查,包括艾滋病、乙肝、丙肝、梅毒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核酸检测技术(NAT)进行检测,确保每份样本都经过检测合格后才发往临床。
质控与追溯:赋予每一袋血合格的“身份证”。每袋血小板在制备、储存、运输环节均需严格质控。例如,保存期间需持续震荡以防血小板聚集,温度监控系统24小时监控。
(梧州市中心血站 吴敏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