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5-0005





2025年07月22日

■ 健康科普

细说中医调理骨质疏松

梁紫沙

清晨,在社区公园,李阿姨弯腰想捡起掉落的钥匙,但腰部一阵剧痛袭来——又一次脆性骨折。病房里,她望着报告单上“重度骨质疏松”的字样叹息:“难道这骨头真像枯枝一样,碰一下就断吗?”李阿姨的困惑,是很多中老年人的隐痛。后来,李阿姨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后,骨痛缓解,骨密度趋稳。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数据显示:全球每3秒就发生一例骨质疏松性骨折,50岁以上人群中,1/3的女性和1/5的男性将遭遇此类骨折。面对现代医学的骨密度检测和药物治疗,中医以其独特的整体观和“治未病”理念,为强健筋骨提供了另一条新路径。中医将骨质疏松归入“骨痿”“骨枯”范畴,而“骨痿”“骨枯”的根源远非单纯“缺钙”二字所能概括。

中医理论:骨骼衰弱的深层原因

在中医理论中,健康的骨骼生命力植根于五脏六腑的协同滋养。

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精充足,骨髓化生有源,骨骼坚固;肾精亏虚,则骨髓空虚,骨骼脆弱。这解释了为何高龄者及过早出现腰膝酸软、牙齿松动者更易被骨质疏松盯上。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气血:脾胃负责将饮食转化为气血精微濡养骨骼。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即便摄入钙质也难以有效吸收。

肝主筋,藏血:肝血充足,筋脉(肌腱、韧带)得以濡养,为骨骼提供稳固支撑;肝血亏虚可致筋骨失养,跌倒风险倍增。

瘀血阻络,不通则痛: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瘀血阻滞骨骼经络,阻碍气血滋养,加剧骨质流失。

由此可见,骨质疏松从中医理论来说是一个涉及多脏腑的系统性衰退过程。

中医调理:多管齐下,强筋壮骨

中医对抗骨质疏松,强调整体调治、防治结合。

●中药内服:辨证施治

肾精亏虚型(最常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常用左归丸(滋补肾阴)、右归丸(温补肾阳)、龟鹿二仙胶(填补肾精、强壮筋骨)。

脾胃虚弱型:食欲不振、气短乏力。常用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补中益气汤。

肝肾不足型:腰背酸痛、下肢抽筋。常用独活寄生汤(补肝肾、强筋骨)、虎潜丸。

活血化瘀型:骨痛固定、刺痛。可选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中药需在专业中医师辨证指导下使用。

●药膳食疗:美味滋养

日常饮食中巧妙加入特定食材:

补肾填髓:黑豆、黑芝麻、核桃、枸杞子、牡蛎、猪骨/牛骨汤(煲汤加醋促钙溶出)。

健脾益气:山药、莲子、薏米、红枣、牛肉。

强筋健骨药膳方:

杜仲核桃猪腰汤:杜仲10克,核桃仁30克,猪腰1对,生姜数片。

黄豆山药排骨汤:黄豆50克,鲜山药150克,排骨250克。

黑芝麻桑葚粥:黑芝麻30克,桑葚干20克,粳米100克。

●传统外治:疏通经络

艾灸:温和灸肾俞、命门、足三里等穴,温阳散寒,适合畏寒怕冷者。

针灸:针刺肾俞、脾俞、悬钟等穴,调节脏腑、缓解疼痛。

中药熏洗/热敷:选用伸筋草、红花、艾叶等温经通络中药,改善局部疼痛。

●导引锻炼:动则生阳

中医导引术如太极拳、八段锦动作和缓流畅,能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平衡能力、刺激骨骼应力反应。此外,导引术的动作低冲击,降低跌倒风险,适合骨量低下人群,并可导引气血运行,濡养筋骨关节。

需要注意的是,运动需循序渐进,避免剧烈活动及过度负重。严重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中西医结合:构筑骨骼健康防线

中医重在整体调治,现代医学精于快速干预,二者结合构筑骨骼健康防线:

诊断明确是基础: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明确骨质疏松程度及骨折风险。

药物干预有时是关键:中重度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抗骨吸收药或促骨形成药,并补充钙剂与活性维生素D。

中医贯穿全程:

有效缓解骨痛、腰膝酸软等不适;

针对个体不同证型(肾虚、脾虚等)进行整体调理;

辅助减轻某些西药的不良反应;

在西药疗程后通过中医调养巩固骨质。

强骨护身,行动在当下

骨质疏松虽隐匿,却也不是不能预防,从均衡饮食(确保钙、维D、蛋白质等摄入),到科学运动(每日坚持30分钟以上日照下运动),再到定期骨密度筛查,每一步都至关重要。骨骼如同“生命银行”,年轻时存储充足,年老时才经得起风雨。

(梧州市人民医院 梁紫沙)

--> 2025-07-22 梁紫沙 ■ 健康科普 1 1 梧州日报 content_101451.html 1 细说中医调理骨质疏松 /enpproperty-->